80年代時,華夏內地首次引進香江團隊,合拍電影《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時,作為大女主電影的絕對一號。
當時的劉曉清在那個電視機沒普及、大眾主要娛樂方式是看電影的時代,主演多部影片年年創造票房記錄,論家喻戶曉和受歡迎程度,是整個內地影壇的頭號明星不分男女『性』別);而男主角梁佳輝,那時還是個剛演電影主角的新人。
然而,劉曉清在劇組的待遇,是和眾多群演一起打地鋪,吃的是饅頭鹹菜,而香江演員們卻各個安排了專用餐車,餐餐有魚有肉。
所以劉曉清餓得不行時,便去偷撕梁佳輝的飯票,換大米飯吃,後來她實在想吃紅燒肉,便在拍重頭戲時哭鬧著罷演,劇組為息事寧人,同意給她安排和港方一樣的飯菜。
【終於有一天,我哭了起來。由於我是明星又是主演,一時間全組『亂』了陣腳。導演、副導演、製片主任一窩蜂全來哄我:不哭不哭,怎麼了怎麼了?我哭著說我要吃米飯吃肉。製片主任連連說好好好,然後小聲地吩咐他們快去拿飯拿肉!我說我一個人吃不行。要大家都吃飯吃肉。】——《劉曉清自傳》
同樣,也是80年代,李鏈傑一部《少林寺》,在一『毛』錢一張電影票時代創造了上億票房代換成現在,相當於200億300億票房),而且出口海外,紅透日本東南亞。
他首次和香江團隊拍《南北少林》時,作為主演一天3塊錢片酬,一個月90塊;而香江籍工作人員是一天5000塊片酬,一個月15萬;
甚至扮演扮死屍的香江籍群演,一天50塊片酬,李連杰不服氣也鬧了,質問片方,終於爭取到了演完自己戲份之餘,也可以另外扮演死屍,再拿50塊片酬的待遇……
【為什麼兩地的工作人員的待遇差這麼多?就因為他們是香江人!?】
【我在攝影機前必須從早到晚的拳打腳踢,他們卻只要站在我的背後玩一玩,搖搖手上的劍和大聲喊叫,而他們賺的比我多的多,多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幕後故事:李鏈傑談南北少林》
1991年,萇江發生了特大水災,陸港兩地眾多明星大腕都出席了賑災義演,主辦方卻對兩地演員明顯差別待遇,對香江藝人各種關照,唯恐照顧不周,激起了內地眾多老藝術家的普遍不滿。
到活動結束後的會餐時,香江藝人譚庸麟在給女服務員簽名時,放言「我從來只籤英文不籤中文!」不論他是否是以此婉拒,但在當事旁觀者看來,對內地人的不屑卻是溢於言表。
陳道銘拍案而起,質問譚庸麟「你還是不是中國人!」然後大夥們不顧主辦方挽留,拂袖而去。
只有和香江方一直有合作的鞏黎,尷尬說,「這樣不好吧?」陳道銘怒斥「你有求於他們你就留下,我們走!」只留下鞏黎可憐巴巴地在飯店門口站著。
正因為待遇明顯不同,所以在許多劇組,港臺演員在內地演員面前也隔外盛氣凌人,自以為高人一等。
2004年9月,《小魚兒和花無缺》劇組的兩大香江主演,謝挺瘋和張萎鍵,以拍攝需要為由,將內地演員王伯照打傷住院,即所謂“小白龍”事件,激起了當時內地影視界的集體公憤。
又是包括陳道銘在內,數十位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和內地一線演員聯名呼籲,聲討肇事者,進而要求在合拍片中,內地演員應獲得各方面皆受尊重的平等待遇。
從那以後,兩地娛樂勢力對內地演員的打壓,便開始從明到暗,從明晃晃動刀子變成了暗搓搓使絆子。
一直秉『性』耿直,不願和光同塵的周結,便不幸成為他們殺雞儆猴的犧牲品之一。
在那以後,又多次在政協會議提案,要求限制“罡毒”“苔毒”的無量藝人來內地圈錢的陳道銘,理所當然被香江灣灣兩地的娛樂資本視為眼中釘。
於是,“周結和陳道銘在《少包》劇組不合,被陳道銘下令封殺”,這一個“一箭雙鵰”的謠言應運而生,三人成虎,廣為流傳。
周結因此變成了不尊敬前輩、不識時務,自作自受;陳道銘更成了心胸狹隘,打壓後輩的“戲霸”。
即便陳道銘曾公開表示:沒有不合,相反他很欣賞周結,可是有用嗎?沒有人聽的。
如果香江,灣灣的電影人是為了建設和諧社會而添磚加瓦的話,我想上面的事情都不會發生。
那麼,他們來內地的目的是什麼呢?很簡單,餓,他們餓壞了。
香江的電影市場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就展『露』頹勢,而97年的金融海嘯加劇了這一情況,香江本土市場畢竟有限,它的繁榮跟過去的東南亞這些外埠市場有很大的關係,而一場海嘯加好萊塢的興起,使得它喪失了東南亞的票倉。
而灣灣市場本就是香江的票倉之一,與香江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形勢,本土市場不夠,好萊塢電影的衝擊,使得灣灣的導演只能拍攝低成本的文藝片,幾年下來灣灣已經沒有能拍商業片的導演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留守本土餓死與出走大陸一搏就成為一個很簡單的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