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昭一嘆。
這種考題,倒是不難答,就是很難答好。
單純的為了答而答,無論選規守制度,亦或是注重時政利弊,都可以有不小的說法。
規守制度就強調製度的優勢,注重時政利弊就強調國家的危機。
但,單獨的選某一種,註定是落了下乘。
一個問題,保守派大人物一定是冥頑不化的老頑固,改革派的大人物一定是不顧一切的急先鋒嗎?
肯定不是!
除了司馬光那種罕見的頑固保守派,別的保守派都並不徹底保守。
絕大多數大人物,其實都是可保守,可改革的存在!
但凡是幹到文官頂層的人物,無一不是視野開闊。
既看得見改革成功的好處,也看得見制度傳承的優勢。
也正是因視野開闊,那些大人物能夠看到的更多,著眼於全域性,並預見改革失敗的壞處與制度僵化的劣勢。
而之所以有保守派和改革派,無非是利益糾紛與政見問題。
一個人究竟是保守還是改革,往往是綜合量化,權衡利益後的結果。
並且,無論哪一個派系,都可以又分為改革派與保守派。
派系的保守與改革並非是固定的選擇,這取決於黨魁的決定。
同樣,一個人究竟是保守派還是改革派,也取決於其一生的經歷。
不少官員,其前半生的政見往往與後半生背道而馳。
改革派變保守,保守派變激進。
也因此,對於那些大人物,特別是閣老、尚書一級的人物而言,考試的貢士究竟是保守亦或是改革派,並不重要。
一則,其派系內本身就存在保守派與改革派,並不稀奇。
二則,雙方註定不是一個時代的人,不存在政治利益糾紛。
三則,改革派與保守派並不是標準的派系劃分。
於文官而言,改革與保守僅是政見,更像是一個“臨時派系劃分”,唯有在要實行改革事宜時才會出現改革派與保守派。
事實上,真正的派系劃分是以閣老為首的六把椅子代表的六波利益集團。
那才是真正的派系!
政見≠利益集團!
而利益集團,才是真正的派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