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閣老在意的唯有一個東西純粹的洞見本事!
無論是保守派,亦或是改革派,都不需要測試新晉進士政見的問題。
畢竟,一旦步入仕途,新晉進士究竟偏向於那一方,甚至都不需要特意甄辨,就會自動顯現。
保守與改革,重要嗎?
可重要,可不重要,最起碼在殿試時並不重要。
尚書是如此,閣老也是如此,皇帝就更是如此。
江昭瞭然。
這道殿試題,表面考改革派與保守派的區分,實則考貢士們的視野格局。
單純的批判改革派或者保守派,那就是視野格局不夠,尚未跳出派系的淺顯劃分方式,洞見考題的水準也不高。
一個派系,什麼時候選擇改革,什麼時候選擇保守,並不是固定的結果,而是一個動態平衡。
若是保守與改革兼備,選擇找一個平衡點,那就說明考生視野格局不俗,已經跳出了所謂的改革派與保守派這種粗糙的劃分。
半響,江昭奮筆疾書起來。
“臣對:名器實利,皆不可偏廢。昔者管子佐齊,倉廩實而禮義興;商君強秦,法令行而國威立。今聖朝承平,當審時度勢......”
一篇文章,洋洋灑灑,酣暢淋漓,一氣呵成,沒有絲毫滯澀之意。
“臣草茅愚昧,惶恐待罪。”
二字落下,江昭長舒了一口氣。
就在這時,身後傳來一道聲音:“一手的好字,一篇好文章啊!”
江昭一驚,下意識的回首一望。
只見那人兩鬢微白,一身龍袍,可不就是官家趙禎?
殿試期間,考生無需起身向君王行禮,趙禎微微頷首,緩步走向其他地方。
遊蕩了一會兒,似乎再沒有找到心儀的文章,趙禎搖著頭,又走回御座批示奏摺。
江昭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長長舒氣。
穩啦!
.......
殿試一途,唯策問一場,貢士鹹就天子所問,陳己見、獻良策。
天子視諸生之對,分其為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名義上,殿試的主考官唯有天子一人,一切皆有天子定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