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句心裡話,先生把大龍的手打紅了不假,但他根本沒有用力去打,以他的塊頭,要是真用力打大龍那還不把大龍打壞了。
他只是用這種看似嚴厲的管教方式,給孩子們立下規矩,畢竟他也是做了父親的人,他知道,在這個閉塞的貧窮的小山村,要供孩子上學是多麼艱難的一件事情,他是想透過這種方式,讓孩子們珍惜學習的機會。
還別說,這著還真起了作用,捱了戒尺打的大龍長了記性,他記住了先生講的要點,手握毛筆自然不抖,很快得到了先生的表揚。
好學的大虎,在掌握了先生教的研磨和正確的握筆姿勢後,十分渴望學寫毛筆字,他等孩子們放學以後,主動找到先生,請求教他寫毛筆字。
先生耐心的告訴大虎,飯要一口口的吃,路要一步步的走,學到的東西才紮實,萬不可急於求成,這時,大虎把爺爺曾經教過他寫毛筆字的事情告訴了先生,得知大虎有毛筆字的基礎,先生讓大虎在紙上寫了幾個字,大虎寫了爺爺交給的三字經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大虎的字寫得雖然有些稚嫩,但間架結構和用筆的力度,還是讓先生吃了一驚,先生開始重新打量著大虎,他覺著大虎是個可造之才。
從此以後,在學生放學後,先生私下裡開始給大虎吃小灶,教他寫毛筆字、背古詩辭、雙手打算盤。
經過先生年複一年、日複一日的精心培養,加上大虎自身的刻苦努力,僅用了兩年的時間,大虎便學完了小學的所有課程,他的書法,雖不及書法家,但也寫得相當的灑脫漂亮,他還能蒙著眼打算盤,並做到不出半點差錯。
看到取得的成績,先生得意之餘給予大虎在學業上極高的評價,把他稱之為他目前所見到的少有的‘聰明與勤奮兼得的好孩子’,並與大虎結成了忘年交。
大虎之所以用兩年的時間唸完小學,並不是他沒有同齡孩子愛玩鬧的天性,很大因素中有他不得已而為之的難處。
在他和大龍上學的第二年,家裡的莊稼遇到了嚴重的幹旱,果樹減産,糧食僅夠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存,沒有多餘的糧食支撐倆孩子念書的開銷,盡管父親想方設法的籌集,甚至把媽媽的嫁妝拿出去當了,用來解決孩子的上學費用,但這種苦撐,也只能解決一時,解決不了長久。
大虎是個有心的孩子,他也知道,為了堅守對爺爺的承諾,父親已經豁出了命,而自己也不算是個小孩子了,有責任幫助父親分擔家裡的擔子,所以,當同班的孩子放學玩耍的時候,他卻在認真的跟先生學習,就是想盡早完成學業,減輕家裡的負擔。
完成學業的大虎,告別了先生後,跟隨著父親打理果樹開墾荒地。
到年根一算,刨去一家人吃喝,還能賣一些餘糧,供大龍繼續念書,一家人的生活過得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但還是平靜而幸福的。
大虎繼承了爺爺在世時的好傳統,利用寫得的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免費為街坊四鄰,送上喜慶的春聯以示祝福。
冬天的幾個月,是大虎最為悠閑的時候,地上凍了,農活沒有了,大部分時間都會在火炕上過冬,寂寞的人,會找幾個人湊在一塊,打打麻將,閑不住的人,會上山挖草藥換上幾個錢。
大虎更願意找他的忘年交張先生聊天,聆聽先生的教誨,張先生當然不會對大虎吝嗇,他會把自己在外面世界看到的聽到的,以及領悟到的奇聞異事統統講給大虎聽,先生講的很多東西,對於從未走出過沙峪村的大虎來說就像是在聽天書,但大虎願意聽,願意記在腦子裡,願意回到家,躺在被窩裡,慢慢的細細的品味其中的道理。
也就是在那一年,大虎的人生發生了第一次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