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裡已經打定主意要投降漢王,而功曹閻圃自從雒陽歸來後,就一直勸說他早日請降,因此倒不擔心閻圃會反對。
只有張衛手握兵事大權,先前也是他在反對投降漢王,但畢竟今時不同往日啊。
再頑抗下去,張氏就要被誅族了。
縱使不在南陽攻打漢中,從關中率軍而來,也不是漢中一郡之地,能夠抵擋得了的。
與其落得和淮南袁公路一樣的下場,還不如早降。
聽見張魯的話,閻圃眼神一亮,立馬躬身拜道:“府君若迷而知反,尚可以身免也,眼下漢王已平河北,接下來不是出征荊州,必然是攻關中諸賊,倘若漢軍蕩平關中,張氏即便想降,或許也再無機會。”
“執此刻,天下莫不為之震怖,諸侯皆驚恐不安之時,府君領數十萬百姓,率先而降雒陽,必為諸侯之表率,君為漢王坐上賓,劉季玉則成階下囚也,孰強孰弱,已見分曉。”
閻圃害怕張魯沒過幾天又會生出動搖之心,立馬拿出張氏仇敵劉璋作對比。
此話一出,果然非常有效,張魯頓時拍案而起,怒氣道:“魯必不為劉璋之下,我意已決,早日降漢王。”
張衛忍不住望向閻圃,心有不悅。
他上前一步,拱手說道:“兄長,漢寧有數十萬百姓,又為巴蜀門戶,自古以來得漢中,則可望蜀地也,從南陽入漢中,向南可取天府之土,向北可握八百里秦川,繼而出兵關東,此乃太祖高皇帝成帝業之基。”
“聽聞凡割據一地之諸侯,應當待時而動,待價而沽,張氏雖無雄爭天下之意,但佔據咽喉之地,足以代價而沽。”
“降雒陽可行,不如遣閻功曹先去問清楚,漢王將如何賞有功之臣,是封賞列侯增邑,還是日後任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國守相?”
張衛笑起來問道。
投降也是有講究的,既然漢王有光武之能,率軍橫掃河北,無人可擋,大有奉漢家宗廟之象。
那就不如來談一談條件,漢中舉郡而降,可以說直接給益州與關中撕開道口子。
不管事攻打佔據朝堂的涼州賊,還是宗室劉璋都極為方便。
何況漢中突然投降雒陽,必定會對旁邊的益州、荊州、雍州、涼州,還有關中產生極大的震撼。
說不定人心思安,其餘諸侯也緊隨其後而降,既然如此,漢中郡在眼下就變得極為重要了。
以漢王的仁厚之心,若想早日戡平戰亂,豈會捨不得封賞侯爵與官職,此時不求更待何時?
張衛不願意放過這千載難逢的時機。
自然得賤斂貴發,漫天叫價。
聽完張衛的建言,張魯也不禁有些遲疑,反正準備降了,要是把條件談得更寬裕一些,豈不是更好。
於是將目光落在了閻圃的身上,希望他再去雒陽一趟,看看漢王如何打算安排張氏。
沒想到閻圃立馬直搖頭,大聲反駁道:“將軍此言,乃取禍之道,滅門之禍,若自以為是依此計行之,張氏必為漢王擊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