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當初的銥星計劃失敗了,但銥星系統開啟了個人衛星行動通訊的先河。
也驗證了近地軌道星群作為行動通訊的可能性。
現在已經過去十三年,隨著發射成本的降低以及通訊技術的進步,高頻寬、低延時的基於低軌道的衛星通訊成為可能。
低軌道衛星,由於單顆覆蓋的面積比較小,所以需要衛星的數量多。
由此帶來地面控制、系統維護比較複雜。
這種多顆衛星的系統,對於通訊而言,影響較大的問題是波束切換和星間切換。
低軌衛星相對地球高速運動,使得終端在通訊過程中需要頻繁切換到其他波束或者衛星上才能繼續通話。
以當時的初銥星系統為例,其最小切換時間間隔為10.3秒,平均切換時間間隔為277.7秒。
實現切換需要一系列信令操作過程,頻繁的切換更是加重了系統的信令負荷。
這導致切換越頻繁,切換失敗的機率越大,最終銥星系統當初的切換成功率只有85,與陸地行動通訊系統的切換掉話率相距甚遠。
再仔細分析切換掉線的主要原因,那是因為當時低軌衛星通訊系統的頻寬資源不能滿足切換呼叫最低的頻寬要求。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但已經過去十三年了,這期間通訊技術、微電子技術飛速發展。
通訊系統訊號處理能力、通訊頻寬也在不斷提升。
從現在仍然在執行的“銥星二代”、“全球星”等低軌道衛星通訊系統的使用情況來看,這些早期的技術問題已經被有效的解決掉了。
所以,我認為,以現在的技術建設低軌道衛星通訊網路是完全可行的。”
蘑菇雲也緩緩點頭:
“是了,如果只是從技術的角度來說,十三年過去了,確實具備更高的可行性。
但,當初銥星計劃失敗,除了技術上的原因,還有商業上的原因。”
說著,蘑菇雲看了於老頭一眼:
“現在,我們假設在技術上已經沒有問題。
按照小曹你所說的,這裡有30億人口還沒有接入網際網路,算是一個‘下沉’市場。
但,若是低軌衛星組網成功,那就是全球覆蓋。
我們當然也希望,能有更高的利用率。
但地面通訊網路的技術已經很成熟,而且使用者也已經有了深度的使用習慣。
要用衛星通訊代替地面通訊,怕是非常不現實。”
這裡的意思是,若是我們花了大力氣組網,只是那30億偏遠貧困人口,不夠胃口。
曹深道:
“低軌道衛星通訊,若是利用27ghz到40ghz的ka波段,衛星通訊頻寬能從百bps提升至gbps。
這個頻寬大小已經超過4g,跟規劃中的5g也能比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