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成為首富從吐槽開始> 第240章 溝通連線萬物,全球永不失聯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40章 溝通連線萬物,全球永不失聯 (3 / 7)

但它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體積大、重量大、需要大型助推火箭、發射準備時間長。

而且,這種衛星只有一個軌道面,可容納衛星數量有限,也不能覆蓋極地地區。

另外,因為距離地球遙遠,所以通訊延遲長、波束覆蓋區大、頻譜利用率低、資料容量小、終端發射功率大、不易實現終端小型化等等。

小曹所說,利用低軌道衛星做全球覆蓋,從效能上來說確實是比中高軌道衛星更適合於網際網路應用。

低軌道衛星,一方面由於軌道高度低,使得傳輸距離短,所以可以採用高頻波段。

這是因為,在發射功率給定的情況下,頻率越高,傳輸距離越小。

而頻率的高低,決定了通訊傳輸頻寬的大小。

單位時間傳輸的資料量上限跟著頻率的提高而提高。

因此,高通量的衛星執行軌道主要集中於低軌道。

而小曹所說的網際網路應用,因為資料量大,對通訊頻寬要求就高,確實需要採用低軌道高通量衛星才能滿足。

而且,低軌道衛星因為距離近,傳輸延時短,路徑損耗也小,頻率複用也更有效率。

另一方面,這種衛星體積小、重量輕,利用現在的發射技術,已經可以實現一箭雙星甚至是多星同時發射入軌。

對於使用者來說,接收這種低軌道衛星的訊號,因為發射功率與普通陸地行動通訊終端相差無幾,所以終端的重量、體積也小。”

蘑菇雲說的正是,中國的北斗衛星屬於中高軌道衛星,造價在10億左右一顆。

而中低軌道的小型衛星,到2019年已經能做到50萬美元一顆的造價。

傳統衛星種類多而數量少,主要原因是有效載荷種類繁多、要求各異,難以實現批次生產。

而原世界後期的小型衛星,已經儘可能實現標準化和模組化。

在製造流程上,借鑑了飛機制造的“流水線”方式。

oneeb依靠這種方式,其“衛星工廠”已經實現每週生產16顆衛星的能力。

“一箭多星”即用一枚運載火箭同時將多顆衛星送入軌道,大幅度提高衛星商業發射的效率。

這項技術在原世界已經比較成熟了。

2020年1月,spacex公司一箭60發。並且該公司的下一代重型火箭,計劃實現一箭400發。

中國也已經掌握了分離釋放、多星入軌等多項核心技術,2015年長征六號火箭成功發射,一箭20星。

另外,火箭可回收技術也能進一步降低衛星組網的成本。

以spacex為例,第一次使用全新的火箭進行發射,報價為6198萬美元,到第10次發射時報價為2990萬美。

若是折中,以第四次發射的報價來計算,一顆衛星的發射成本在60萬美金左右。

當然衛星的發射報價是按照重量來的,約5000美元一公斤,若是能將衛星做到更輕,未來的發射成本能夠進一步降低。

中國目前也已經掌握了部分火箭回收技術,中國航天科學技術公司於2020年發射的長征8號,第一階段利用剩餘燃料垂直降落,可重複使用。

曹深看著蘑菇雲,點點頭道:

“低軌道衛星組網,最出名的案例便是‘銥星計劃’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