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系統包括77顆近地通訊衛星,均勻有序地分佈於離地面785k上空的7個軌道平面上,組成星群,透過微波鏈路形成全球連線網路。
目標是直接解決當時基站覆蓋技術難題,讓人類通訊進入衛星時代:
“在世界任何一個能看到天空的角落,都能實現無線通訊。”
由於金屬元素銥原子有77個電子,這項計劃得名“銥星計劃”。
後來,摩托羅拉為了減少投資規模、簡化結構以及增強與其他近地衛星通訊系統的競爭力,將衛星數量縮減為66顆。
軌道平面降至6個圓形極地軌道,每條極地軌道上的衛星仍為11顆,軌道高度改為765k。
衛星直徑為1.2米,高度為2.3米,重量為386.2公斤,壽命為5到8年。
1998年5月,布星任務全部完成。
11月1日正式開通全球通訊業務。
<等蜂窩通訊系統的競爭。
“銥星計劃”過於超前,設計也過於理想化。
當時的衛星通訊技術,一方面受裝置效能的制約,系統切換掉話率高達15,嚴重影響通話質量。
並且,在實際應用中,資料傳輸的速率僅有2.4等系統終端相比,衛星通訊的手機終端體積難以小型化、價格高,而且業務收費因為成本高與gs很難打價格戰。
最終,“銥星計劃”因為市場滲透率不足引發鉅額虧損,快速落敗。
1999年3月,銥星公司宣佈破產。
離正式開通全球業務不過五個月時間。
<sateitec”以2500萬美元收購。
並於2001年3月28日由新的“銥衛星”公司重新提供服務。
這真的是一個“血虧”的教訓。
蘑菇雲首先對眾人開口道:
“按照衛星軌道高度的不同,通訊衛星可以分為低軌通訊衛星eo、中軌通訊衛星eo和高軌地球同步通訊衛星geo。
eo衛星軌道高度500千米到2000千米,<eo衛星軌道高度2000到千米,
geo衛星軌道高度為千米。<eo和geo這樣的中高軌道衛星。
因為軌道位置高,單顆衛星覆蓋面就廣,少量的衛星就基本解決全球覆蓋的問題。
但,中高軌道衛星也是因為距離高,所以在設計的時候要求穿透性強、訊號覆蓋面積大,所以一般採用低頻波段。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低頻波段頻寬就比較小,可容納的資料量就小,無法滿足全球海量使用者的網際網路訪問需求。
因此,這種中高軌道的衛星資訊主要用於特定使用者的資訊互聯和電視轉播。
在通訊能力上相當於行動通訊的2g網路,極少量能達到3g,僅提供基本語音和低容量的資料業務。
高軌道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在簡單通訊、電視轉播等方面的應用已經趨於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