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府要運送糧食出來非常困難,至少要三個月以上。”
“廣南東路呢,廣州府。”
“陛下,廣州府人少田少,自己吃有餘,但要調糧食,恐怕會影響到廣南東路的民生。”
徐處仁又補充道:“臣安排一天一頓,也是擔心旱災可能持續,臣以為,穩定才是長久之策。”
趙桓沉默片刻,徐處仁說的也不無道理。
看來古代的糧食產量,比自己想象的還要低。
難怪中國人相互之間打招呼都會問“吃了嗎”。
這是幾千年在溫飽邊緣掙扎流傳下來的,尤其是古代,對於普通的百姓來說,吃一口飽飯其實很難很難。
也難怪有文人如是感慨: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百姓之苦,便苦在不僅要負重前行,還要忍飢挨餓。
趙桓彷彿能聽到耳邊傳來許多小孩子在蹲在路邊一邊哭泣,一邊乞討的聲音。
事實上,情況比徐處仁彙報的要惡劣很多。
據皇城司私下傳回來的訊息,已經有人活活餓死。
古代對自然災害的抵抗力是非常低的,即便官府大量運糧賑災,也不可能照顧到每一個人。
“徐愛卿,朕這裡有一些種子,你拿去讓人在官田裡種植,三個月之後,朕就要看到它結出果來。”
一邊的小太監端上來一個木盤,木盤上有黑色的布,布上有一些種子。
紅薯的種植,並非一定要種子,用蔓來種子更加方便,不過,現在也只有種子,還沒有蔓。
徐處仁微微一怔,見皇帝對自己的彙報沒有說什麼了,便知道皇帝是預設了現狀。
他雖然不知道這些種子都是什麼,不過皇帝都親自下令了,他只好照辦。
“陛下,此乃何物?”
趙桓想了想道:“你可以叫它紅薯。”
“紅薯?”徐處仁有些懵逼,饒是他這種博覽群書之人,也從未聽說過。
這東西種出來後能吃?
莫非皇帝這些天在這裡折騰,就是在種這東西?
看來就是了!
這東西到底是何方神聖,居然讓皇帝興致這麼高?
徐處仁走後,趙桓繼續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