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實在對此不感興趣的,也可以留在養善堂裡,繼續幫助孩子們。
不願留下的,做工滿三年後可以自行離開。
這些孤兒,大多是因為戰爭和饑荒流離失所,對好不容易得來的安穩生活非常珍惜。
養善堂也慢慢步入正軌,那些權貴人家的女眷們原本也會做些善事,自從養善堂成立,便時不時捐贈些銀米柴炭等物,一則能討好了皇後娘娘,二則也可以留下善名。
對於這些行為俞青並沒有拒絕,不管捐贈者是誰,一應物資都由專人登記造冊,每樣東西都嚴格登記。
物資的管理由兩組人輪流管理,庫房鑰匙和賬目則分由四人掌管,每旬一查,最大程度減少了貪腐的可能。
當然這個方法無法完全杜絕貪腐,日後必然也會出現問題,但至少短時間內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這養善堂是皇後開辦,自然沒有那不長眼的人來挑事,成立至今倒也頗為順利,慢慢的,一些流離失所的婦女和老人也都住進了養善堂。
民間溺嬰之事也日漸減少,大多棄嬰都送到了養善堂門口,畢竟是自己的親骨肉,如果能有一條活路,誰都不願下此毒手。
如此一來,俞青的名聲簡直好到了極致,即便是在朝堂之上,對這位皇後也是交口稱贊。
而在去年年前,俞青籌建的學堂便已完工,分別為格物堂、致知堂、國學堂、尚武堂。
學堂招收學生並不限制身份,只要想讀書的,只要透過了考核便可入學,一旦被取中,不僅包食宿,每月還有生活補貼,一時間報名的人更是激增。
這年頭的窮苦百姓,哪裡有幾個上得起學堂的,如今聽聞有這等好事,自然是喜之不盡。
尚武堂招收的多是八旗中戰死軍士的遺孤,這些年大清連年徵戰不休,戰死是士兵也日漸增多,這些都是生活在八旗最底層的旗人,家境都十分普通,一旦家中男子戰死,便失去了頂樑柱,全靠那一點生活餉銀和撫卹金過日子。
俞青此舉,一是為了給那些家庭一點幫助,二則也是想借此培養自己日後的勢力。
此次尚武堂招收的弟子也不多,只四十六人,其中三十八人是旗人,另外八人是平民子弟。
這些孩子雖是旗人,卻處在八旗的最底層,即便將來入了軍中也只是普通士兵,爬不到高位,因此並沒有引起忌憚,宗室與百官還因此對皇後娘娘的仁善有了更深的認識。
尚武堂除了教授行軍打仗的經驗外,俞青還另外開設了武術課程,由專人教授武藝,她的腦海中不知裝了多少武功秘籍,隨便拿出來一樣都可以教出一位頂尖高手。
俞青讓他們學的是她改造後的一套武功,比較普通,相對而言也頗為簡單,對修習者的資質要求不高,練成後當然無法與武俠世界的高手相比,但若勤加練習,不僅可以強身健體,以一當十也沒問題。
國學堂教授的則是正統的四書五經,術數、明經等科目。
學堂除了基礎的國學,還請了湯若望教堂中的傳教士們前來講課,專門講授物理、化學、幾何、天文、醫學等方面的知識。
對俞青此舉,大部分人都沒什麼想法,只是些貧家子罷了,學的又是奇淫技巧,不足為慮。
於是,在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大清日後的變革已由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