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不允,可能是因為他覺得成功率不高,或者因為其他原因,但拋開動機談結果,這麼說也沒什麼大問題。
這句話的坑,其實是在前一句。
「齊王一心力保太子之位。」
這句話乍一看沒什麼問題,因為齊王幫助太子對付秦王。但問題在於,齊王最終的目標卻並不是保住太子,而是謀求自己上位。
因為齊王是父子幾人之中,最為了解秦王的人。
自從梁朝建立以來,梁高祖和太子一直都是坐鎮後方,太子倒是有幾次領兵打仗的經歷,但要麼是打必勝之仗去摘桃子,要麼就是打得很不怎麼樣。
所以,太子和梁高祖,對於打仗這種事情,是很不瞭解的。
尤其是梁高祖,他看著前方傳過來的一封封捷報,看著自家二兒子如此的百戰百勝,自然會覺得,打仗似乎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而一旦秦王打突厥時沒有取得什麼決定性的大勝,突厥還在繼續犯邊,梁高祖就會自然而然地覺得,秦王有養寇自重的嫌疑。
換一種說法,也可以認為梁高祖和太子對於秦王在戰場上有多可怕,壓根沒有直觀的認識。
他們呈現出一種:既輕視秦王在戰場上的巨大作用、又為秦王在戰場上獲得的巨大權勢而擔憂的矛盾心理。
但齊王就不同了。
梁太祖出於種種考慮,多次讓齊王跟隨秦王出兵。而在這個過程中,齊王可是見過秦王虎牢關之戰一戰擒雙王、五隴坂單騎喝退突厥人的。
這些齊王想都不敢想的神仙操作,秦王不止一次地打出來,而且還全都成功了。
所以,齊王與太子聯合之後,才非常積極地希望太子儘快肉體消滅秦王。
因為他知道,一旦事情拖延下去,讓秦王先動手,或者事情敗露、秦王去地方上舉兵造反,皇帝、太子和齊王的所有勢力加起來,都不夠秦王打的。
至於齊王的目的是什麼?
顯然,也是為了皇位。
從表面上看,他前面有皇帝、太子、秦王三座大山,太子之位怎麼看都輪不到他。
但梁朝之前,可是很長時間的亂世。在那個時候,換皇帝如換菜碟,什麼父子相殘、兄弟反目,都是再常見不過的現象。
兩方勢力激戰之後突然鑽出來第三方勢力漁翁得利的事情,屢見不鮮。
所以,對齊王來說,幫助太子幹掉秦王只是他的第一步。至於接下來要如何幹掉太子,自己獲得儲君之位,這應該暫時還不在他的計劃之內,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太子與秦王火併、鋌而走險殺死了秦王,而天策府的諸將為了自保而叛亂,又殺了太子,那他不就可以漁翁得利了嗎?
這種可能性雖然很低,但也確實存在,試一試對他來說又沒什麼損失。
反正現在秦王的勢力最大,那就先搞定秦王,對他怎麼都有好處。
「高祖雖有廢立之心,然後宮張婕妤、尹德妃頻頻稱頌太子仁德,使太祖搖擺不定。
「秦王乃使邊將誣告太子謀反,高祖初而大怒,但太子負荊請罪後高祖醒悟,由此猜疑秦王日甚。
「秦王養寇自重,多以財貨賄賂突厥使其退兵,權勢日隆。然秦王府兵將多感於太子仁德,紛紛投效,秦王鋌而走險發動玄武門之變。」
後面這段就比較好分辨了,高祖實際上並沒有廢立之心,後宮張婕妤、尹德妃的枕邊風只是讓他更加倒向太子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