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秦王讓邊將誣告太子謀反這件事情,應該也不太現實,因為當時太子確實和邊將共同做出了謀反行為,不是邊將單純的誣陷。要說做局,這些支援太子的邊將為了幫秦王做局把自己的命都搭上,這未免也太誇張了。
秦王再怎麼樣也不可能有如此可怕的洗腦能力。
至於後面,秦王賄賂突厥讓其退兵、秦王府的將領感念太子仁德紛紛投效等等說辭,就更不值一駁。
秦王在危急關頭髮動玄武門之變,並不是因為秦王府的諸將離心離德,而是因為太子和皇帝已經在想方設法剪除他的羽翼,秦王府的諸將並不是主動去投效太子,而是被更高層的力量直接拆散了。
李鴻運再度按照自己的理解,將這段史料記載的內容進行了一番調整。
在調整完成之後,整個長安城中的光點再度流動起來。
李鴻運注意到,一張龐大的網路以皇宮為中心,向著整個長安城的核心地帶擴散開來。
不斷地有光點在秦王府、齊王府和太子府之間往來流動,而這些光點還來到了城中許多功臣、勳貴的府邸。
也有一些光點在向著後宮流動。
顯然,隨著之前的一系列矛盾激化,此時雙方勢力的矛盾已經逐漸白熱化。
雙方都在想方設法地拉攏對方的人手,壯大自己的羽翼。
齊王府中,一個明顯有些醒目的光點來到尉遲敬德的府上。
「將軍,你與齊王一同南征北戰,如今天下平定,北方仍有突厥為患,還需將軍繼續為國效命。這些金銀贈與將軍,另有太子的親筆書信一封,希望能與將軍結為布衣之交。」
負責送信之人顯然是太子心腹,而在他奉上太子密信的同時,也將整整一車的金銀財寶展現在尉遲敬德面前。
太子願意與一位將軍結為「布衣之交」,這姿態可以說是放得相當之低了。
然而尉遲敬德卻親自修書一封答覆太子,同時將送來的一車金銀原樣奉還。
「秦王對末將有救命之恩,末將此生都誓死追隨秦王!」
此時,尉遲敬德的幾個記憶碎片,也出現在李鴻運的腦海中。
武德二年,尉遲敬德還在宋金剛手下,在夏縣大敗梁軍,永安王、工部尚書獨孤懷恩、唐儉以及數名將領都被尉遲敬德生擒。
然而,在美良川他遭遇了秦王,被打得僅以身免。
明明都是梁軍,但前者不堪一擊,後者如天神下凡,這給尉遲敬德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武德三年,尉遲敬德投降秦王。七月,秦王討伐王世充,許多收降的舊將紛紛叛逃而走,梁朝諸將認為尉遲敬德悍勇難制,認為他也必然叛逃,就將他押在軍中。
然而秦王立刻將他釋放,將他帶在自己身邊,還賞賜給他金銀珠寶。
而在虎牢關之戰時,尉遲敬德跟著秦王一起衝鋒陷陣,看到那個豪氣干雲的年輕人光焰萬丈地說出了那句名言:我持弓失,君持槊相隨,雖百萬眾奈我何!
顯然,尉遲敬德對秦王,不僅有生死交託的信任,也有發自心底的佩服。
想要用金銀珠寶策反這樣一個人,顯然是想多了。
之後,太子和齊王又用繼續策反秦王手下的諸多將領,手段也都與策反尉遲敬德如出一轍,無非是用大量的珍寶、財貨以及禮賢下士的姿態,誠心拉攏。
然而這種拉攏幾乎全然沒有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