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聖二年九月,中華帝國內閣經過二個月的籌備,按照皇帝馮雲山的要求,下達了國家第一個五年發展計劃,包羅了帝國的方方面面。
計劃中列出,從太聖三年開始,到太聖八年,這五年中,帝國中央以興辦軍事工業、發展銀行金融和鐵路交通為基礎,各地官府以推行實業為中心,興辦廠礦和輕工業,輔助以配合交通建設、興辦教育、農田水利等一系列的措施,大力發展地方建設。
整個五年發展計劃中,主要列出了八項發展任務。
一,大力發展軍事工業。
由國家出資,分別在廣州、福州、上海、登州設立四大船政局,引進西洋機器和技師人才,學習西方制船技術,大規模製造軍艦。廣州原本有了長洲造船廠,已初具規模。其他的三處船政局,要求在二年內建成大型造船廠,三年內建成配套廠,並達成投產。
除此之外,在聖京、廣州、上海、武昌四地各設立一家機器製造總局。這四大機器製造總局,以已有的廣州機器局為模板,擴大為機器製造總局,按規劃,不但為各地的機器母廠,幫助其他各實業工廠製造生產需要的機器,主要的目標,還是四大軍火工廠生產基地。
每家機器製造總局下,又設立汽爐廠,汽錘廠,機器廠,熟鐵廠,步槍廠,火炮廠,木工廠,鑄銅鐵廠,精鋼廠,火藥廠,子彈廠,炮彈廠,火箭廠,動力廠等十餘家工廠,僱員超二萬人以上的規模,實現製造槍炮、彈藥、機器,還設有翻譯館、設計研發局等文化教育機構。
四家機器總局負責人為督辦,還有兩到三名副督辦。每家機器總局下面的十餘個分廠各設立總辦和協辦,負責管理各分廠。
其他的附屬配套原材料,就近採購。因此,單單這四大製造總局,便能拉動附近的一大批小工廠應運而生,形成一張巨大的軍事工業產業鏈。
二,發展農業。
按馮雲山的意思,他並沒有因為要推廣工業化,就忽視農業。因為他知道,即便是在一百多年後的後世,社會發展到了那種地步,國家還是始終將農業放在第一位。“無農不穩,無糧則亂!”這是後世的名言。
首要計劃是準備改革農政。國家由農業部牽頭,在各地設立農業所,對地方農業進行指導。推廣農民見習所的興辦,培訓農學知識,引進良種,因地制宜地種植作物,鼓勵開荒,實行三年免徵糧稅,減租減息,讓民間百姓修生養息。
農業主要在於發展水利灌溉。在這五年計劃中,馮雲山設立的時候便效仿後世的大躍進時代興建水庫、池塘、水渠,發展水利設施。地方官府組織,發動鄉紳和百姓,大力興建基礎水利建設,由地方官府出一半資金,地方鄉紳集資出一半資金,百姓出勞力。
其次,對農業裝備進行改造,實行新式的耕作方法。大力推廣南記五金鋪銷售的新式農具,對於農民購買新式大件農具的,實行一定的補貼。發展耕牛的繁殖,禁止無故宰殺耕牛。同時,各地設立的農業所,推廣新式的農耕方法,深耕,點耕,提高效率。
對於農業的生產組織,更是進行重大改革。地方官府鼓勵百姓聯合結成合作社,共買農具,互幫互助共同抵禦自然災害和耕作。
大力推廣磷肥,同時準備興建更多的磷肥廠,結合火堆肥,立足人畜肥,提高作物產量。並且,鼓勵種植桑、棉,以及雙季稻,更新優選育種。
三,興辦民用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