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抵達上海城就任縣長已經十餘天了。
這十來天時間,他按照父親的教導,先去府城拜會了松江知府劉坤一,然後,便是將整個上海城裡裡外外跑了一遍,對於整個上海城內外,尤其是城北的法國租界和英國租界、美國租界,都跑了一趟,將情況基本都摸清楚,雖不至於瞭如指掌,但也熟悉了很多。
不過,這上海的工廠要興辦,如何著手,張之洞卻是有些一籌莫展。
原本上海有眾多的茶葉和生絲的中間商,從各地將茶葉生絲收購起來運來上海,賣給洋行,充當洋行的買辦。可沒想到,經過小刀會義軍起義之後,這些買辦們不是被搶,便是逃走,等討虜軍將士殺入上海,連僅剩的幾十個買辦商賈也躲入租界內,不肯出來了。
後來,討虜軍佔領整個租界,眾多洋人都紛紛逃離上海,前往港島和襖門,準備中轉回國。而那些買辦們,都跟隨洋人逃往各地。不過,前幾月,討虜軍統一了整個江南,並出兵北伐,佔領北京城的訊息一傳開,一些洋人又從港島和澳門回來了。他們驚奇地發現,討虜軍並沒有查封他們的店鋪和工廠,只是宣佈收回租界,解除租約。
於是乎,儘管沒有往常的那麼繁榮,但整個黃浦江邊的原本租界區內,又開始熱鬧起來,洋人和買辦們又開始活躍,做起生意來。
張之洞對於上海城外的三十多個知名的買辦一一進行了拜訪,結果,根本就沒人願意開設工廠,紛紛搖頭拒絕,讓張之洞很是灰心。
這天,他正在考慮,是不是寫信問父親湊點銀兩,讓堂兄來上海開辦一家工廠,門外,他的老師兼幕僚何養源匆匆推門進來。
“大人,大喜事啊!”何養源眉飛色舞地來到張之洞身前,手中拿著一疊厚厚的令諭,急切地道:“前日,朝廷商務部下達了一份《中華帝國商律》,對帝國境內的各類經營工商、買賣、興辦廠礦等諸事進行了明確規定,而且,《中華帝國商律》中包含了諸多的分律,如《商人通例》、《商會簡明章程》、《公司律》等,還在商務部下屬設立了設立商標局、工商局、工礦局、郵政局、高等實業學堂,讓何某眼花繚亂,如今還沒弄清楚這些律法,不過,總之有一點,以後,有了這些律法,從根本上保障了商賈買辦和街頭商販等人的利益和地位。”
張之洞接過令諭,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總綱《中華帝國商律》。
他飛快地翻看著,越看越是讓他心驚不已,越來越激動,半響之後,囫圇吞棗地看完,嘆道:“這,這朝廷的商務部的大人真是奇才啊。這等發展工商業的妙計,都能想出來。若真能按此施行,我敢斷定,不出三年五載,帝國必然商事繁茂,就會有新的‘商紳’階層出現,不但不弱於如今的‘士紳’,還很有可能在未來的不久,將‘士紳’階層全部取代。”
何養源不禁驚奇道:“什麼?之洞你竟然對這些商賈走販如此看重?”
張之洞嘆道:“先生,你知道,學生在來上海之前,曾被陛下召見,曾見他對這些商賈的看重,比士紳看重得多。陛下曾經說過,日後的世界,便是這些‘商紳’的世界,如今計程車農工商四大階層的排序,日後,將會實際變成士商工農,甚至商士工農。”
何養源這才恍然大悟。
張之洞連忙命縣衙裡的書吏,趕緊將這《中華帝國商律》和相應的分律,抄寫數份,蓋上縣衙的印章,派人將之張貼在縣城和城外各處。
很快,整個上嗨城內外便都得知了帝國鼓勵發展工商業,重視商賈的訊息。
“張掌櫃,這下好了,你不是想辦一間生鐵鋪嗎?官府出了告示,凡是現在作坊,只要在官府進行備案,便可以獲得官府的減稅補貼,投入百兩銀子,便可享受二十兩銀子的補貼,在日後的三年內,便可少交二十兩銀子的稅。這可是大好事啊!”
“是啊是啊!李掌櫃,我也聽人說起這個訊息了,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