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朗則布推行宗教迫害政策,下令對伊斯蘭教徒徵收重稅,進一步加劇了國家的分裂。
到奧朗則布去世時,留下的已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帝國。
18世紀以後,帝國日益衰微,各省總督、地方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封建主乘機紛紛擁兵自立,遍佈印度各地、大小不等的土邦王國,正是在這時形成的。
正如馬克思所評論的那樣:
大莫臥兒的無上權力被他的總督們摧毀,總督們的權力被馬拉塔人摧毀,馬拉塔人的權力被阿富汗人摧毀;而在大家這樣混戰的時候,不列顛人闖了進來,把他們全都征服了。 這是一個不僅存在著伊斯蘭教徒和印度教徒的對立,而且存在著部落與部落、種姓與種姓的對立的國家,這是一個建立在所有成員之間普遍的互相排斥和與生俱來的排他思想所造成的均勢上面的社會。這樣一個國家,這樣一個社會,難道不是註定要做征服者的戰利品嗎?
4
維多利亞王冠下的“兩個印度”
1857年,莫臥兒王朝滅亡,印度正式進入英國殖民統治時期。
英國人在他們統治的南亞版圖上建立起了英屬“印度帝國”,將原本僅是概念的“印度”具象化為一個國家。
這個“國家”滿目瘡痍:“國境”之內,居然還分佈著近600個大小不等、分裂割據的土邦國。
所有土邦加起來面積達500萬平方英里,佔英國統治南亞總面積的45.3,人口達8600萬,佔當時區域總人口的13。
許多土邦王公熱情歡迎英國人到來,在戰場上為英國人衝鋒陷陣,以承認英國君主為前提,保留他們的王位。
各土邦王公和大英帝國簽訂條約,確認上述原則,接受英國國王兼印度皇帝的君主地位,同意副王總督)控制其外交和國防大權。
作為交換條件,英國保證各王公享有內部事務自治的權利,像海得拉巴這樣實力雄厚的大土邦還擁有自己的貨幣、造幣廠、鐵路和郵政局。
1858年印度帝國成立後,英國駐印總督governorgenera)加上了“副王”viceroy)的頭銜。這一與眾不同的頭銜,凸顯印度對於大英帝國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所以,英國統治之下的南亞,事實上有“兩個印度”:
一個是先後以加爾各答1858—1911)和德里1911—1947)為首都,並以此為中心由各省組成的印度,稱為“英屬印度”british india,或稱“印度帝國”),由英國直接統治;
另一個是由565個土邦王公封建領地組成的印度,稱為“印度土邦”princey state),由各邦王公施政,英國殖民者在幕後操控。
直至1888年,一位高階英國駐印官員還說:“現在沒有,過去也從未有過一個印度。印度甚至從未有過一個歐洲人心目中的國家,即在國土、政治、社會和宗教方面擁有統一的國家。以為印度能成為國家,就像指望將來歐洲各國被一個單一的國家所取代一樣異想天開。”
英屬印度和印度土邦雖然都以英國國王為最高元首,卻是兩種不同的政治實體。國中之國,可能不算稀奇,但是一“國”之內,存在著如此眾多、不相連線的“國家”,實在不能不說是種奇特的現象。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土邦王公擁有不同的封號,如馬哈拉賈、羅闍、摩訶羅闍、納瓦布和尼查姆等。稱為馬哈拉賈aharaja)或羅闍raja)的,一般是印度教或錫克教的封建主;稱為納瓦布naa)的,原是中央證府封派的省級官員,後來成為掌握省的實權的最高長官;稱為納瓦布和尼扎姆均為伊斯蘭教徒。
海得拉巴的尼扎姆和克什米爾的摩訶羅闍,統治的領土和人口與歐洲最大的國家不相上下。位於阿曼海之濱的卡提阿瓦島的王公,居住在破舊不堪的馬廄內,管轄的地盤僅僅略大於一個縣。四百多個土邦的面積不超過三十平方公里。
尼赫魯在《印度的發現》一書中指出,“其中有15個可以認為是主要的土邦。最大的是海得拉巴、克什米爾、邁索爾、特拉凡哥爾、巴羅達、瓜略爾、印多爾、柯欽、齋浦爾、佐德浦爾、比加尼爾、波保爾與巴的亞拉。跟著就是許多中等土邦,最後是幾百個很小的地區,有些在地圖上並不比針尖大。這些小土邦的大多數是在加提雅瓦爾、西部印度與旁遮普”。王公中有些人擁有無數的財寶,也有些人家產微薄、收入低於孟買集市商人。一項有趣的統計材料表明,每個王公平均擁有十一個封號,五點八個女人,十二點六個孩子,九點二隻大象,二點八輛私人專用火車車廂,三點四輛羅爾斯·羅伊斯牌汽車以及二十二點九隻被打死的老虎。
5
從600個到個位數,土邦都哪去了?
上世紀四十年代,連續經歷兩次世界大戰消耗的英帝國,再遭南亞風起雲湧的民族解放運動浪潮,終於不堪重負,心有不甘地決定放棄印度這顆“大英帝國女王冠冕上的明珠”。
得到英國殖民統治者承認的王公有一大堆,當英國人離開時,一系列麻煩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