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天飛傳> 第64章 恆河絕戀(4)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4章 恆河絕戀(4) (2 / 7)

海得拉巴和大名鼎鼎的克什米爾都被稱為“土邦”。

印度、巴基斯坦和各土邦,原本都處在英帝國的殖民統治之下。

英國人離開時,同意印巴以“分治”形式獨立,各“土邦”可以自行選擇加入印度還是巴基斯坦,或者選擇獨立。

因此,到印巴各自獨立時,南亞次大陸上,還存在著近六百個土邦,其中550多個在印度境內。

但是,英國人給出的方案畢竟只是理論上的原則,現實的地緣因素髮揮著更大的作用。

處在印巴兩大國境內星羅棋佈的土邦,紛紛識相地“主動”併入印度或巴基斯坦。

兩個南亞面積最大的土邦——海得拉巴和克什米爾,是少數幾個“拒不從命”的“硬茬子”。

克什米爾的統治者哈里·辛格是印度教徒,但其治下34的人口是穆斯林。

印度瘋狂吞併境內土邦的行動,巴基斯坦不會視而不見:你的臥榻之側不容人酣睡,難道我的就可以嗎!

克什米爾對於巴基斯坦,相比海得拉巴對於印度,要棘手很多。

急於將克什米爾收入囊中的巴基斯坦,嚇壞了土邦君主辛格,他選擇主動投入印度,換取其武力支援。

印度很樂意“插一槓子”。印巴雙方誰也不輕易相讓,曠日持久的衝突由此爆發。

當代南亞最大的爭端就存在於這個“最後的大土邦”,這也正是印巴分治方案中不明不白的土邦處置規則導致惡果的一個縮影。

土邦的問題,卻並非此時才出現的,它的歷史還要上溯到更遠的時代……

3

“海得拉巴、克什米爾們”從哪裡來?

喜馬拉雅一山之隔,隔出了兩個世界。

山這邊的中國,從秦統一六國以來,“大一統”的理念深入人心,歷史上雖屢經戰亂分裂,但最終都必然走向統一,這一傳統已延續了兩千多年。

而山另一邊的南亞次大陸,從古至今基本處於邦國林立的狀態,從未實現過真正的統一,也從未有過一個統治整個國家的中央王朝,即便是空前強盛的阿育王時期也是如此。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來自中亞和西南亞的征服者一次次來到印度平原,建立起眾多五花八門的封建土邦。

到了歐洲殖民者入侵前的莫臥兒帝國時期,這種特點更加凸顯。<ug epire),是突厥化的伊斯蘭教蒙古人在南亞次大陸上新建的國家,是帖木兒蒙古帝國的“續集”“莫臥兒”其實就是“蒙古”的音譯)。同時,它又是伊斯蘭教文化與印度教文化的交匯點。

【注:莫臥兒帝國從1526年開始至1858年結束,統治時間長達331年。1857年,莫臥兒帝國末代君主巴哈杜爾參加反英大起義,失敗後被英國殖民當局放逐到緬甸仰光,印度最後的王朝——莫臥兒王朝滅亡。】

莫臥兒帝國給南亞種下了土邦問題的種子。

自建立之初,莫臥兒帝國便是邦聯性質的國家,大肆分封功臣貴族,地方總督、王公享有極大的自治權利。

立國之初,帝國皇帝尚能靠個人權威、嚴酷法令約束地方;後來的君主對地方的控制力逐漸減弱,王公貴族或部落首領巧取豪奪,逐步把原本以服軍役為條件、分封所得、不能世襲的領地轉變為世襲封建領地。

在第六位皇帝奧朗則布16581707在位)統治時期,莫臥兒帝國的疆域達到了頂點,版圖最廣時包括今天阿富汗一部、克什米爾、巴基斯坦和印度大部。

然而,這看似鼎盛的大帝國,卻是外強中乾——戰爭大大消耗了帝國實力,長久在南部征戰,導致奧朗則布對北部的控制力減弱,大貴族紛紛擁兵自立。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