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甄嬛傳之柔橈嬛嬛> ☆、太後薨逝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太後薨逝 (2 / 2)

甄嬛回首望向眉莊,相對無言。這,將成為她們手上洗不去的罪愆。

乾元二十三年四月二十七,太後薨於頤寧宮西殿,駕鶴仙去。舉國聞之哀痛,太後送入梓宮那一日,孫姑姑觸柱而亡,陪著太後一同去了,竹息竹語兩位姑姑亦自行刺面,發誓為太後守陵,終生不再回宮。

玄淩雖有心結,仍是為生母痛不欲生,極盡孝道,為太後上諡號“昭成”,全號為“昭成孝肅和睿徽仁裕聖皇後”。先帝廢皇後夏氏之後並無再立後,最後唯有昭成太後相伴同葬“獻陵”。玄淩又命大臣隆重治喪,自己則著重服為太後戴孝,並輟朝一月不禦正殿。

六月初一,玄淩重新臨朝,後宮裡頭一件事便是徹查太後之事,由甄嬛和賢妃主理,和敬夫人和眉莊協理。

一切也都是準備好的,很快便查實無誤。甄嬛無暇,便由賢妃稟報了玄淩:皇後禁足生怨,又見太後扶持胡昭媛,遂指使倪順儀在丹藥中下五石散以控制太後。不料此前傅婕妤已以五石散丹藥進獻太後,太後體內五石散積聚日久,雙管齊下,致使太後一命嗚呼。

玄淩得知雷霆大怒,加之胡昭媛適時將皇後其餘罪狀呈上。其餘也罷了,頭一條,卻是純元皇後之死。

有甄嬛的暗中幫助,胡昭媛事半功倍,遑論玄淩早有猜想。玄淩因而連夜親審昭陽殿宮人,與此同時,甄嬛與賢妃長跪於通明殿內亦足足一日一夜。賢妃日夜祝禱,每隔三個時辰便要撥起泠泠琵琶,寄託無限哀思,直到唇色發紫亦不願離去。甄嬛不知道她是在祭悼親手傳授她琵琶的純元皇後,還是未曾能到她腹中的孩子,她深沉如海的憂思,並非甄嬛所能感同身受。最後,是溫儀帝姬前來陪伴長跪,賢妃才肯回宮歇息。

長夜寂寂,星冷無光,甄嬛閤眼欲寐去,然而頭痛隱隱相隨,似眠非眠中恍惚聽得更漏一聲長似一聲,久懸的心終究未能放下。

垂銀流蘇溢彩帳帷外有人影佇立,是槿汐輕聲道:“娘娘,皇上來了。”

聲落,玄淩已跨步入內。甄嬛連忙起身見駕,卻是玄淩扶住她的肩膀讓她安然坐著,定了定神方喚道:“嬛嬛。”

玄淩只說這一句,便不再多言。

甄嬛亦靜靜等候。如她所料不錯,玄淩上次之所以會將滑胎栽在皇後身上,定是查到了劉太醫的緣故。眉莊借了傅婕妤的手,而玄淩既然能查到,以他之多疑必然會聯想到皇後。否則,他不至於對皇後下這樣重的手。

玄淩對太後的悲痛是真的,縱然太後有諸多不是。他查到了傅婕妤引薦劉太醫,卻並未查一查那丹藥的成分——若他知道丹藥中有五石散,定然不會拖這麼久,以至於太後死於非命。

再有怨恨,那也是他的生母。

驟然得知真相,玄淩的心情無以言表,而甄嬛心知肚明,只有默默陪伴。

一夜無言。

翌日,玄淩曉諭六宮:皇後朱氏,天命不祐,華而不實。造起獄訟,朋扇朝廷,無見將之心,有可諱之惡。焉得敬承宗廟,母儀天下?今廢為庶人,賜自盡。刑于家室,有愧昔王,為國大計,蓋非獲已。

寥寥數語,蓋棺定論。關於庶人朱宜修謀害純元皇後及昭成太後之事,後宮人盡皆知亦人盡鄙之。只是玄淩顧及純元皇後,不曾問罪於前朝,亦不曾昭告天下。

除朱宜修外,傅婕妤、倪順儀也因謀害太後之罪,連同繪春等近身宮人,被玄淩下令杖斃。屍首同早先的慕容世蘭一樣,丟去了亂葬崗。

宮裡行刑是在黃昏。甄嬛並未去,只是將昔日的事告知和敬夫人,讓她去送了朱宜修最後一程。

甄嬛只是在柔儀殿裡誦經不止——她一向是不信這個的,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新青年,她從來都知道,這世上若有神鬼因果之說,她短短不至於淪落於此。她更願意相信,這個世界的人生,是她偷來的。

彼時一場夏末連綿不絕的雨席捲著整個紫奧城,冷風輕叩雕花窗欞,卷著草木被雨水浸透的濕冷氣息透過幽深的宮室。銅臺上的燭火燃得久了,那燭芯烏黑蜷曲著,連火焰的光明也漸漸微弱了下去。一簇簇焰火在緋紅籠紗的燈罩中虛弱地跳動著,那橙黃黯淡的光影越發映照得殿內景象暗影幢幢,幽昧不明。

甄嬛遠遠望向殿外的海棠,忽然覺得可笑。玄淩自以為找到了真相因而自責不已,卻不知正是他心心念唸的嬛嬛,親手殺了他的母後。

耳旁傳來槿汐的聲音:“娘娘,起風了,浣手暖暖吧。”

宮中護手,要用上好的新鮮花瓣榨出汁子浸泡雙手,為的就是讓雙手細膩白嫩。衛臨又別出心裁把甄嬛每日浸手用的玫瑰花汁子燒熱,兌上細細研磨的珍珠粉,把手指在花汁裡浸泡,等熱水變溫漸涼,再換熱過的花汁再次浸泡,就這樣換水三次,把手背、手指的關節都泡得溫暖了,最是白裡透紅,細嫩柔軟。

甄嬛喉間逸出一絲極冷的笑,這手上的血腥味令人作嘔,但終究是洗不去了。

乾元二十三年,在合宮慘白的陰雲濃霧裡,在一掬浮浮沉沉的玫瑰花瓣裡,倏然而過。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