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幻鏡空間的一些規則,具體活動內容和形式,要等你進去我才知道。”
“這麼說,你現在還沒有我知道得多?”
“是的!”
“你在不知道活動內容和活動形式的情況下,幫我分析猜測,就不會違規?”
“嗯,可以這樣理解。”
“那就好!從前面活動的內容看,課堂空間的活動,都是依據這本‘畫冊’的內容來進行的。今晚是支線任務二的第二個活動——《美味的水果》,‘畫冊’中課程設計是描述一些水果的外形特徵,重點是蘋果和香蕉;以及說出幾種水果的產地。‘畫冊’中還設計了矇眼辨認水果的遊戲,我覺得這個‘遊戲’值得關注。我現在關心的是遊戲在哪兒舉辦?因為那涉及誰給我們獎勵,我又怎樣做才能獲得足夠多的獎勵!我的介紹完了,你給分析一下。”
“課堂空間不可能出現實物,肯定不是課堂比賽形式。”
“會不會是上次那個超市舉辦活動?舉辦矇眼辨認水果的遊戲有什麼用?超市能夠得到什麼利益?”
“用來促銷,凝聚人氣。現實中不都是這樣做的嗎?”
“有道理,我們就順著這個思路來,怎樣獲取最大收益?”
“當然是主辦方把你們猜中的水果送給你們。”
“主辦方也不會把猜中的水果都送給我們吧?是不是太容易了?”
“我也猜不出主辦方制定的遊戲規則和獎勵到底是什麼,到時靈活應變吧~獎勵要靠自己去獲得,不是猜來的!一年級的小朋友做的遊戲能有多難?不過……”
“不過什麼?”
“一個活動場景經歷一次,很少有重疊的,但是也不是絕對的。”
“關鍵是水果的產地了,‘畫冊’中提供的水果有荔枝、番木瓜、菠蘿、葡萄、哈密瓜、香蕉,要求答出其產地,我要先做這方面的準備。”
“也是,有備無患,打有準備之仗,有的放矢。”
“貝貝,你對現實中的情況怎麼這麼熟悉?成語、俚語、歇後語、名言警句等等,都說得這麼溜!”
“這個……,作為‘引導者’,有些知識、資訊還是很完備的。”
“算了,我覺得這些話又要觸及你的核心程式底線了!”
“嗯,謝謝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