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507. 淮河血戰 (2 / 2)

這次淮河血戰中,譚毅中和秦國綱兩個排的人,死傷慘重,損失過半,最後一人只能各帶著一個班,把身負重傷的673團張團長交給了337旅。

他們兩各班剩下來的大部分是西北老兵,見到了59軍,整支幾萬人的部隊,都是西北老鄉,可高興了。

在老鄉們的慫恿下,譚、秦兩人拉著剩下的兩個班,加入了西北軍59軍38師112旅223團二營三連裡去。

當時的中國人,幾乎沒有什麼嚴格的身份認證,隨便到一個地方,換個名字,就可以工作生活。

很多當兵的也是,換名字是常見的事情,這裡呆的不好,隨時有可能換個名字到了另外一個部隊去,特別是另外一個部隊有老鄉親友做軍官的。

戰爭時期,部隊少了人,大部分只是以犧牲、失蹤、逃兵來作為計算,所以,軍政部面對這樣混亂的數目,也只能是一本糊塗賬隨便亂著記了。

而譚、秦兩人這麼容易走,主要是他們的上司部隊,之前一起看守船隻的連隊,全部犧牲了,上至連長下至士兵,只剩下他們兩個班人了。

沒有了直接上司,報到起來也挺麻煩的,人家東北軍見他們一口西北話,還以為他們走錯地方了呢,直接把他們趕到西北軍的駐地去。

再說,譚、秦這兩個排本來就是桂軍送來的地方部隊,走留都無所謂,再說,人家西北軍救咱們時候,也損失了不少人。

所以,就把走和留的決定權交給他們自己來定奪。

而譚、秦兩人自然是想去西北軍老部隊的,他們以前的老部隊雖然不是59軍,但都是老鄉,和老部隊一樣。就去了損失較多的223團二營三連,算是補充了。

就這樣處理,皆大歡喜。

……

經過淮河血戰後,徐州南面算是暫時消停了,日軍想南北對開夾擊徐州的想法,暫時實現不了了。

而徐州北線,卻出了個大漏洞。

這個漏洞,就是韓復渠。

韓復渠,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三集團軍總司令、山東省主席。

身居要職的韓復渠,竟然不聽李宗人的勸告,面對日軍放棄山東泰山黃河的天險,不戰自退。

這個韓司令,棄守徐州北線的黃河防線,讓徐州的北大門馬上失去屏障,露在日軍面前,徐州徒然緊張起來。

其實這個韓復渠,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當年屬於西北軍馮玉詳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作戰有勇有謀,能力出眾,憑戰功快速升遷。

後來和石右三反馮投蔣,加速了西北軍的分崩離析,韓本人更是獲得重任,主政山東,倒是做了一些好事情,比如重視吏治、教育、農村等,做出了一些成績。

但後來卻又和蔣反目了,擁兵自重,不聽中央,在山東處於半獨立狀態,成為新軍閥,這次華北日軍南下,首當其衝就是山東,開始還打了幾次硬戰。

後來說中央把許諾給他的重炮旅給了湯恩博部,就不幹了,拉著自己的部隊連退幾百裡,五戰區李司令長官急電:“請務必死守泰安”。

這貨的回電竟然是:“南京不守,何守泰安?”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