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借箭
火箭,這個說法起源於東漢末三國時期,其實充其量不過是箭矢加是上火而已,本質上,它便是指綁著引火物的箭矢。
火箭大多是在焚燒敵軍器械、糧草、輜重時所用,亦或是在攻城戰中,進攻的一方為焚燒城上防禦,防守的一方為燒卻城外井闌、衝車等物,除此之外,便是在江上作戰時使用,主要目的為焚燒敵軍戰船,然而在平時,用到火箭的地方,卻是極少。
作為一種火攻的武器,它說到底,也不過是帶‘火’的箭矢。
箭矢的製造從一開始的粗製濫造,到春秋戰國時期,已相對的規範化,總體來說,分為箭簇、箭桿、箭羽,三者之間有一定比例,製造起來,較為麻煩。
箭簇,也就是箭頭,不用多說,多為青銅與鐵質地,自秦朝始,箭簇總體趨向於三稜式,製作簡便、鏃體堅固、鏃鋒銳利,以及穿透力強,用料省。
箭桿,也就是箭矢中間部分,一般用竹或木兩種材料所制,嵌於箭頭之下,古人將用竹製箭桿稱為箭、將把木製箭桿稱為矢,合稱便有箭矢之說。
箭羽,即便是箭矢尾端羽毛部分,除了床弩等大型利器用鐵片製造箭羽外,普通箭支,一般用鳥類羽毛。
而在箭簇與箭桿處綁上布條等引火物,並浸以火油,再經點火,方可使用,這便是火箭!
經以上所述製造的火箭,只要不是在大雨、大霧、大風之中,多半是不會熄滅的,是故用來攻城拔寨、登船作戰。
可是相對的,火箭的成本要比普通箭矢高得多,而軍中火油、布帛卻是有限,是故,若不是非常時刻,領軍作戰的將領一般不會用到火箭。
比如眼下的蔡瑁……
要知道,眼下幾乎有萬餘曹軍士卒集合在江邊,手持弓弩,對著江上放箭。
若是以一人十箭計算,萬餘曹兵,需要消耗多少火油?多少布帛?
在蔡瑁想來,用弓箭的殺傷力已足以拒敵,又何必多此一舉,耗費火油、布帛等物質呢?日後用在與東吳的大戰上豈不是更好?
是故,當蔡瑁轉過頭來,聽著身旁那人說‘用火箭’,一時之間有些愣神。
“沒聽到麼?用火箭!”來人眯眼望著大霧瀰漫的江面,皺眉說道。
“不不,聽到聽到,只是……”急急解釋一通,蔡瑁望了望左右,猶豫說道,“姑父,若是使用火箭,火油恐怕消耗甚大。”
“想不到竟仍能遇到此事……”說著,江哲轉過頭來,望著蔡瑁說道,“如此良機,不可輕失,若能除去一勁敵,便是用盡營中所有火油,那又如何?”
勁敵?蔡瑁顯然有些不明白,思忖一下,籌措說道,“然而營中庫藏,卻無火箭,若要臨時……”然而話還沒說完,卻被江哲打斷。
“你有工夫說這話,還不如速速下令!”
“……是!”有些搞不明白這位‘姑父’大人為何執意要用火箭,可是蔡瑁卻不敢違背,當即叫其弟蔡仲領人至營寨庫藏之中,取來火油。
得令的蔡仲自然不敢怠慢,當即領人前去取火油,趁著這工夫,江哲皺眉問道,“德珪,眼下放了多少支箭了?”
揣著心中萬般不解,蔡瑁望望左右,粗粗一算,恭敬說道,“差不多半個時辰了,依末將看來,最早抵達此地的將士,亦最多射出十餘箭,其餘將士陸續而來,要少一些,粗粗一算,恐怕有八、九萬支……”
“眼下已有八、九萬支了?”江哲眼睛一瞪,面色有些不太好看。
“額,是的……”蔡瑁下意識縮了縮腦袋。
**萬,沒記錯的話,諸葛亮‘借箭’是要借十萬支吧,用那些草船,眼下他最多得了兩三萬,還有機會……
“姑父,”望著江哲低頭沉思的模樣,蔡瑁指指左右眾曹兵,猶豫說道,“眼下,還放不放箭?”
“放!徐徐放,不必心急!”皺眉想了想,江哲點了點頭說道,在火油尚未抵達江邊之前,自然要穩住諸葛亮,以免叫他看出其中破綻,駕船而逃。
草船借箭……我叫你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