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浮生起點> 第八十四章 致治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四章 致治 (3 / 4)

******

《致治》:第一篇《人口》、第二篇《通貨》,未來可能有第三篇、第四篇……

這是目前流傳在長安各書坊間的訊息。

書名出自朝廷正在編修的《唐書》第二卷《太宗本紀》:“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

以上是剛剛抵達長安的牛希濟得來的訊息。

牛希濟,前唐宰相牛僧孺重孫,大夏綿州司馬,因為與一幫文人互相唱和,聲名不小,故被邀請入京。

“確有第三篇,曰《地理》。”都亭驛內,前來迎接的太常卿姚顗說道。

當然,姚顗不是來迎接所有人的,他只來見牛希濟,因為兩人關係非常好,算是同一個學派的。

他們這夥人,其實可以算作晚唐以來的主流儒家學派。

百年前,韓愈提出“道統”理念,並列了譜系,從堯開始,繼之以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最後以孔子、孟軻結束。

他創造性地分離了“道統”和“治統”,初步建立了儒家道統的“傳道”體系。

這個說法一經提出,轟傳天下,被大量儒家士人所接受。

皮日休甚至在這個儒家道統譜系後面,又加了荀卿、王通、韓愈三人。

陸龜蒙、朱閱、林慎思、司空圖、牛嶠等人也是這一流派的積極分子,作為牛嶠的侄子,牛希濟自然身處其中了。

“哪朝修史,不寫地理,有必要單獨寫一篇嗎?”聽到姚顗的話後,牛希濟有些奇怪。

“這本有些不一樣。”姚顗想了想後,說道:“還是很有用的。”

隨後,他為牛希濟詳解了一番。

原來,聖人寫的這篇《地理》與以往的都不同。古來修史,必有《地理志》,主要記錄的是全國行政區劃,涉及到具體某州時,還會記錄一筆戶口、特產以及相互間的驛道路程,其實非常簡略。

民間出版的地理類書籍要更豐富一些,會具體描述某地風俗,山川河流走向等等,有的還會加點類似遊記的內容。

但總體而言,無論是官方典籍還是民間遊記,寫得都較為簡略,也多浮於表面。

聖人這本,算是把各家綜合起來的集大成者了。

他老人家認為,地理是一門“學說”,更準確地講,是描述地區間差異的學說。

一個地區的地理,應包含氣候、地貌、土壤、人口、作物、城市、農村、交通等多個方面。

不同地區的地理,差異很大,隨後又引申出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兩個分支。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