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章 我有多勇敢 (2 / 5)

他們成功反擊,上籃拿下2分,比分迅速被迫近為7:5,中國隊只領先兩分。

面對立陶宛的高強度盯人防守,甘國陽並沒有主動上前給隊友作掩護、解圍。

他依舊遊走在三秒區附近,這次他走得更靠外一些,在雙人包夾圍上來之前,跳起接住了孫鳳武的傳球。

中路,孫軍切入,甘國陽一個順暢的傳球給到孫軍,但孫軍的上籃被補防過去的薩博尼斯給蓋掉了。

“要麼快,要麼對抗!又慢又躲是沒用的!”

甘國陽大聲呵斥孫軍,孫軍這球稍微慢了一點。

在面對薩博尼斯的防守時想往邊兒躲,結果越躲越容易吃帽。

立陶宛迅速反擊,薩博尼斯一個低手長傳到前場,立陶宛後衛薩魯納斯馬修利奧尼斯接球反擊上籃得手。

7:7,雙方打平。

中國隊頂不住立陶宛的快速反擊,在防守上,中國球員不僅對抗不太夠,更不夠的是他們的紀律性。

這是現在中國隊要面臨的一個大問題,他們在防守執行力上,細節的打磨上有很多課程要補。

這和中國長久以來的籃球教育、發展方針有關。

因為一直以來中國球員身高、體重不如歐美球員,所以中國隊長時間堅持小快靈的進攻型路線。

即便有段時間中國有穆鐵柱這樣的高大中鋒,但中國籃球的整體調性是輕量化的,速度、靈巧為先,很少去打厚重、有強度的比賽。

畢竟那個年代,你厚重、高強度,是搞不過歐洲球隊的,中國不得不另闢蹊徑,走出一條適合當時球員特點的道路。

在沒有甘國陽的情況下,中國隊在國際賽場,打得相當奔放,善於反擊,速度快,球員出手、進攻都很果決,陣地戰辦法不是很多,同時防守端缺少層次,基本靠個人能力硬拼硬搶,靠拼勁和作風維持防線。

在打亞洲球隊時,憑藉個人能力和身材上的優勢,能輕鬆壓住對手。

並且經常靠全場緊逼加防守反擊,短時間內進攻衝擊波沖垮敵方。

可面對速度、力量都更強,戰術素養也很高的歐洲球隊,就是全面下風了。

畢竟現在不是50、60年代,歐洲籃球已經有了重大發展。

你走“小快靈”,想打人家的“大慢笨”,結果90年代歐洲已經不是“大慢笨”了,而是“大快靈”。

像立陶宛這幾個外線,都有在NBA生存的水平,身材高大、強壯,同時速度很快。

中國傳統的小個子球員面對他們時沒有任何優勢,只有劣勢。

別說全場緊逼了,你外線兩個人包夾,對手都能不懼。

全場緊逼+快速反擊,對歐洲球隊根本沒用,人家不怕。

從1988奧運會後,中國籃協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所以錢澄海才主動退位,引入蔣興權這樣強硬的年輕教練,重新改組整個中國國家隊。

從挑選的新年輕球員就能看出,中國隊也在走大型化路線,年輕的孫軍、胡衛東、鞏曉彬等人,都是身高2米左右,技術全面,身段靈活的鋒衛球員。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