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比如蕭瑀,自詡腦袋靈活,接受新生事物迅速,他能領會到,這大概是一種新的做菜方法,可到底什麼叫做炒,還是不太明白。
畢竟,因為圓底鐵鍋還並不普及,木鏟也更是見也沒見過,大鐵鍋炒菜開始漸漸深入民間,是從武則天開始當政開始。
在這個貞觀年間,人們對鐵鍋的功用還知之甚少。
沈安倒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要想把這些事情全都解釋清楚,絕對不是一時半刻就能成功的。
他把炒飯挨個裝盤,阿錢和芙蓉早就在一旁候著了,沈安再不起鍋,他們的口水都要滴到石板上了。
各自端了盤子,將炒飯挨個擺上了桌,芙蓉和阿錢,自然是不敢上桌的,在一旁老實的伺候著。
沈安一向是個考慮周全的好心人,早早就給他們多炒了兩盤還留在鍋裡,等到蕭氏祖孫離開,他們兩個就可以熱熱再吃。
正是有了這個默契,兩個饞鬼才可以忍著饞勁,小心的伺候著,臉上笑的像春天的桃花似的。
至於座上的老蕭和小蕭,有了沈安的炒飯上桌,胖師傅做的大菜早就已經被拋在了一邊,連看也不看一眼。
這人啊,有的時候就是這麼奇怪。
要說沈安做的家常炒飯有多麼美味,技術有多麼精湛麼?其實也不盡然。
就算掌握了諸多現代烹飪技巧,可是那刀工啊,火候啊,其實還是不如正宗大廚胖師傅的。
可惜,精心準備,打算給宋國公露一手的胖師傅,如今卻備受冷落。不論是小蕭還是老蕭,全都盯著沈安做的炒飯。
這不得不說是人的心態在作怪,人人都愛嚐個新鮮,沈安做菜的方法和大唐盛行的完全不是一個路數,用的配料也大有不同。
最明顯的,就是豆清和豬油的使用。豬油就不說了,其實只要有鐵鍋和一定溫度的火苗,就可以翻炒出來。
即便是沒有沈安插手,普通的唐人也可以製作出來,只是在大唐,他們就沒有把豬肉當成是個主要食用肉。
非不是唐人不愛養豬,豬肉排在羊肉後面,也是有特殊的原因的。這主要和古代的屠宰技術有關,以大唐這時候屠夫的技術,宰出來的豬,尤其是公豬豬肉都有一股騷味,以大唐的烹飪技法,實在是不能去除。所以,豬肉在常用肉食之中就不能排上號了。
就算是把豬肉放在唐人眼前,他們也根本想不到還可以用它的肉皮炒出油來。
而根據現代烹飪方式得出的經驗,雖然都比不上現代植物油炒出來的菜噴香撲鼻,但總的來說,豬油還是要比羊油好吃多了。
所以,只因為用油的不同,就讓沈安做出來的菜,賣相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