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靖先後投靠豫州刺史孔伷、揚州刺史陳禕、吳郡都尉許貢、會稽太守王朗;王朗被孫策擊敗後,又逃往交州避難。後來受到益州牧劉璋邀請,受任為巴郡、廣漢太守,在原蜀郡太守王商過世之後,又轉任蜀郡太守。
歷史上當劉備包圍成都,許靖想要背叛劉璋越城逃跑,但失風被捕。由於這件事情,劉備頗為看輕許靖,因此並不予任用;但參謀法正提出建議,認為許靖雖然年老無才且沒有節操,但是卻聞名天下,如果不予任用,可能會給天下人不良的觀感,造成以後人才召募以及政治號召上的困難。後在在法正的推薦下擔任要職,位列三公。法正評其為“有名無實”。
這種典型貪生怕死又貪慕虛名的無節操之輩,你能指望他提出什麼好建議?劉璋也真是急昏了頭。或者說劉璋敬重許靖,基於兩人大概是同一類人吧。
果然,許靖沒出什麼好主意,他全盤贊同張松的意見:“曹操勢大,益州獨木難支,今操所懼者不過荊州劉琮、揚州孫權耳,孫權遠不能及,劉琮乃與明府同為漢室宗親……”
經過許靖這麼一說,劉璋基本上就拿定主意了,便問道:“子喬,接下來當如何?”
“明府可遣法孝直,孟子度前往荊州迎接劉步昌。明府自帥大軍與其會盟涪城,若曹操率大軍前來,明府與劉步昌共同擊之。
若曹操不來,則可請劉步昌北進擊漢中,則益州完矣。”張松的意思是,讓法正、孟達去迎接劉琮,與劉璋會師涪城,曹操來了,兩人共同擊之,若是不來,還可以請劉琮擊漢中張魯,這樣益州就完整。
這確實是個好主意,不過前提是建立在劉琮無意益州的基礎上,劉璋多年前攻張魯曾經失敗過,漢中同屬益州,他也確實沒啥名目繼續攻擊張魯,若是換做劉琮來辦,就順手多了。
許靖聽罷也是連連點點,劉璋更是連連說道:“此計甚妙,就依子喬所言!”
“不可,不可啊,明府……”
這個時候王累再叫,劉璋都無心再聽。
旁邊一些文武官員也沒什麼主意,只是搖頭嘆氣離去,在他們眼裡,誰治理益州都好,就是不要打仗。
再說劉璋剛回到家中坐下,便有人來報人報從事王累,自用繩索倒吊於城門之上,一手執諫章,一手仗劍,口稱如諫不從,自割斷其繩索,撞死於此地。
劉璋叫人取所執諫章觀之。上面大概說道:"益州從事臣王累,泣血懇告:竊聞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昔楚懷王不聽屈原之言,會盟於武關,為秦所困。今主公輕離大郡,欲迎劉琮於涪城,恐有去路而無迴路矣。倘能斬張松於市,絕劉琮之約,則蜀中老幼幸甚,主公之基業亦幸甚!"
劉璋觀畢,大怒曰:"吾與步昌相會,如親芝蘭,汝何數侮於吾耶!"劉璋看來,張松、許靖等人智謀比王累高出許多,而曹操確實比劉琮可怕。王累這一而再,再而三的出言相阻,如今還如此作態分明是挑戰他的威嚴。
那王累見劉璋如此,自知無法阻止,大叫一聲,自割斷其索,撞死於地。劉璋氣急,轉身離去!
再說那巴郡太守嚴顏接到劉璋命令很是詫異,不過他也不能阻攔。而法正、孟達就在郡中,嚴顏只得調撥人馬給法正、孟達。
而此時北方的曹操正陷入無盡的政治*鬥爭而逐漸消耗著自己的精力。荀彧當年力勸曹操迎漢帝至許都,目的卻是希望曹操藉此“奉主上、秉至公、扶弘義”,扶保漢室是他的原則,他也願意為之而死。跟隨曹操多年,忠心耿耿屢建功勳的荀彧尚且如此,曹操所能感受到的政治壓力可見一斑。
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前期為曹操帶來巨大的政治資本的,但等到曹操統一支援,兵伐河北之後恐怕遠遠小於它所帶來的政治壓力。雖然毛玠勸曹操說“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但事實上建安元年曹操迎奉天子後,面對的形勢是“袁紹內懷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