亙古流沙第一線。
誰驅烏鵲馭黿鼉,
波濤旋迴息盤窩。
安得休為夷庚道,
鐫刻靈陶垂不磨。
大江的對面一片絕壁臨江而立,上面三個暗紅的大字看得清清楚楚——“赤虺河”
王興會辨明方向,順著江水沿岸向西走了十多里,赤虺河在這裡折而向南,離連天山方向背道而去。他只好又迴轉,溯江而上,走了二十里,河道卻又向北而去,西岸又全是峭壁,無路可走,江面既沒有橋樑,也無船隻的蹤影。看看天色將晚,他只得又回草菴住下,這樣一連找了幾日,這地方竟然是一個三面環水,一面是懸崖的月牙形孤島,他無計可施,好在山坡上桃李、芭蕉等野果很多,還有一大缸美酒,他不至於挨餓受凍,這天王興會取過一摞黃紙,仔細一看,黃紙左邊用麻線裝訂成冊,做工很是粗糙,是用山上苴麻曬乾製成麻線,再用樹枝作針穿引線孔縫成。他頓時高興起來,心想再找不到路離開這個孤島,就只好也找苴麻搓一條長繩從山頂的石窟頂端攀巖下去,那樣勢必可以找到來時的那條大江,再順流找到博瀘河回到連天山去。
他取下第一冊,吹去灰塵,只見封面上寫著《六合攻陷記》的題記。
翻開一頁,上面寫著:咸豐二年,陷金陵而圍六合。有知縣溫公紹既勇且謀,城不能破。以孔明燈引火入城,致英布廟失火,眾酋乃驚,溫登城督戰,以弓箭相拒,傷英王左臂。酋總統張國樑率師援之,被三十檢點回馬槍所傷。溫擢至道員加布政使銜,仍權六合縣事。
背後繼續寫著:英王施反間計,使託明阿疏劾溫公縱團肆掠,與賊無異。坐革職,發往軍臺。翌年冬,六合乃破。事聞,贈溫公佈政使,謐壯勇。
王興會青年時結識了各行各業的良朋好友,那些朋友都是些熱血義膽、對人真誠的樸實漢子,他們見王興會身世悽慘,都對他關愛有加,平時更是斷文識字、三教九流地知無不教,可謂成了他人生的導師,對他的成長大有裨益;王興會自己本就是十分聰慧的人,幼年時想讀書但無從學起,所以後來加倍珍惜,正所謂求知若渴,他常常比別人勤勞刻苦很多,別人見了他進步這樣神速,也都很是高興,慢慢的他成了他朋友當中最博學多識的人。這時候他看了這篇《六合攻陷記》,知道其中記載的是咸豐二年間,暨1956年太平軍攻破江北大營的事。
當時太平軍定都金陵也就是南京,圍攻安徽六合縣,知縣溫公紹極有謀略,射傷了英王陳玉成的左臂,陳玉成又殺敗來救援的清軍張國樑的部隊,遂成了相持之勢。六合縣久攻不破,陳玉成利用反間計,假冒張國樑寫了一封信用箭射入六合城中,安撫溫公紹,又將溫公紹的回書截獲,斷章取義,其中的言辭改得飛揚跋扈,然後故意讓書信落入外圍的張國樑手中,張國樑見溫公紹莫名其妙地射出這封掐頭去尾的信來,心中頓時不忿,只好回報江北大營主帥託阿明,託阿明素來嫉妒溫公紹的功勞,於是也不分辨清楚,正好藉此機會,上奏朝廷將其革職查辦,發配軍臺,城中一時無主,六合城不久就被攻破。後來太平天國失敗後,清廷從天京繳獲的大量奏摺中發現陳玉成提及此事,又有洪秀全的嘉獎,說英王假敵手除溫酋,一箭雙鵰,解圍天京居功甚偉云云,才知道中計,於是給溫公紹平反,官復原職,追諡壯勇伯號。
王興會讀完這一冊,又取下幾冊,瀏覽了一遍,有題為《三王伏誅記》的,記錄的是咸豐皇帝病逝,慈禧太后設計殺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贊襄政務大臣肅順於菜市口的事,歷史上稱為辛酉政變。有題為《五星連珠記》的,寫的是咸豐夜宴,見天空有五星連珠,認為是中興之兆,連夜召見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胡林翼五人,並以嘉獎的軼事。還有題為《和府查抄記》、《炮轟曾格林沁記》的,大抵上記錄了咸豐、同治年間發生的一些大事。翻到第六本,封面上寫著:《赤虺被困記》,王興會見到“赤虺”兩個字,心想山下這條河流就叫赤虺河,這一冊一定和這個孤島很有關聯,於是迫不及待地讀下去。開篇寫的是:
同治二年二月,王擁眾四萬餘,由滇迫近金沙江,酋首駱秉章飛飭寧遠府,同建昌、王嶺兩土司,迅率彝漢兵勇截堵,王披甲仗劍,躬身督戰,自晨至午,血戰數回,沿途營寨,悉被失陷。
王興會見到駱秉章三個字,立即想起那天石窟中那夥土匪的對話,精神略略一振,要知其詳,繼續看紙上寫著:……大軍棄冕寧城,沿山麓進據,王叱諸將曰,“旦饗諸卿,望皆力戰,有能奮涉河北者,官則晉秩柱國,兵則位擢總丞,計功按賞金牌一面,勖哉毋達孤命。”……王興會看道這裡,已經明白,這裡說的王,是指的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文中所寫,正是石達開率兵出走,兵到大渡河的事蹟。
咸豐年間、暨公元1850年前後,洪秀全、楊秀清、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人發動金田起義,建國號“太平天國”,與清廷分庭抗禮。不料定都天京後,眾王之間嫌隙日生,東王楊秀清掌握大部分軍政實權,交橫跋扈,不可一世,其他眾王皆對其不滿。其更是常常假託天父名義,凌駕於天王洪秀全頭上,令洪秀全十分氣恨。
史料記載,洪秀全數次當朝頒佈旨意,楊秀清但凡不滿,便假託天父附身,指責天王旨令不當,勒令收回聖命,當場糾正,還令天王下跪認錯。因為太平天國起義之初是假託上帝之名,洪秀全自稱上帝的兒子,所以此時面對楊秀清突然自稱的“天父”,他毫無還手之力,只有任其擺佈,心中怨恨,卻到了不殺不解的地步。1856年,洪秀全密令韋昌輝和石達開回天京勤王,韋昌輝和石達開賺開城門,韋昌輝早就對楊秀清嫉恨交加,趁此機會圍住東王府,將東王府兩萬多人,盡數撲殺。石達開趕來阻擋不及,嚴詞斥責韋昌輝不該濫殺無辜,兩人不歡而散。石達開為了避免兩人交惡,只好連夜離開天京,卻沒有想到此時的韋昌輝已經是狼子野心,心想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不如趁著諸王都不在城內,殺了洪秀全,自己做天國首領。
他忌憚石達開英勇,先將石達開一門老小斬盡殺絕,又圍住天王府,晝夜攻打。這時城中的將士,很多人已經憤恨韋昌輝的行徑,石達開又在城外發布討伐韋昌輝的檄文,要殺其以謝天下,餘者不論罪責。韋昌輝頓時軍心動搖,最終眾叛親離,反被洪秀全斬首。
洪秀全吸取了這次事變的教訓,認為不可任諸王坐大,又找藉口清算了燕王秦日綱及陳承瑢等大將,令胞弟洪仁軒把持朝政,掣肘石達開。石達開在天京被百般刁難,隨時都有可能步秦日綱等人的後塵,為求自保,他不得已率部下出走,轉戰各地,與清軍周旋。後來終因寡不敵眾,被清軍追堵在大渡河畔,全軍覆沒,這件往事在當時已經是熟為世人知道,王興會既然立志要救民水火,他要以史為鑑,自然不會不熟讀這些史事。
他接下去看冊中寫道:……死士鐵衣護衛暗領善水者數百人,各持短兵,浮至彼岸,是夜三鼓,彝首使健卒持長槊伏岸,比驚悉,欲倒浮而還,為炮石所中,回岸者僅三十人……
……先鋒賈維揚造木船數只,長丈有奇,夜移彼岸,環扣磐石為柱,面覆木板,以作浮橋,率健卒五百名,銜枚蕩漿,船將達彼岸,忽中部環折,竭力撐持,首尾竟迴旋難續,俄而水舟相搏,船觸巖覆裂,維揚落水而死……
……王以伐虢之計,射書彼岸,許以重寶,酋拒之。王寢食俱廢,乃題詩十絕於壁……
這裡說的是石達開先後令鐵衣死士和先鋒賈維揚以泅水、浮橋的方式渡江,都告以失敗。石達開又佯裝許下重金,讓清軍放一條生路,也被識破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