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武俠修真>川南下飯菜廠家電話> 第七章 前朝遺恨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章 前朝遺恨 (3 / 3)

……是夜王后馬氏服毒自盡,士兵飢甚,且疑無鬥志,進曰,“疫侵雨淫,困斃無名,戰則一卒難遣,可奈何,”王蹙然不能答……說的是士兵開始詰問石達開:“現在病傷雨淋、飢寒交迫,無力再戰,再戰下去將無人能倖免,怎麼辦?”石達開語塞不能回答。

下文繼續寫:……是日午刻王率眾沿江東走,酋沿北岸追擊,以火槍射擊之,彝賊常應元、唐亮儒從山頂下以木石,滇酋桂良、汪復申等率軍尾追,面面受敵,墜巖殞水者無數,西南北三面,皆難透過,惟東可走,道極險狹,仰視則峭壁參天,俯臨則河水急湧……文中所言,石達開在大渡河畔面面受敵,只有向東一條險路可走,形勢十分危急。

文中又寫:……入夜昏黑,天降大雨,眾酋稍退,軍屯老鴉漩,剩五千人,皆帶傷,飢甚。覓食無所得,有相殺噬人肉者,王莫能禁。並聞殘部聚泣,乃顧而嘆曰,“孤疇昔攻城略地,戰無不利,今誤蹈險地,一蹶不振,此天絕孤,非孤不能為諸卿解危也。”言訖泣涕交橫不已,左右皆泣……

王興會心想石達開英雄一世,那是卻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孤軍千里,救兵固然無所盼望,按文中所寫的,士兵到了飢餓以致要互相殘殺吃肉的境地,更又天降大雨、人人皆傷,敵人三面圍困,上有峭壁參天,下有洶湧怒濤,到了這個絕境,縱然是諸葛孔明再生,姜子牙在世也沒有辦法。其英雄末路的悲涼,幾十年後讀來,仍然是讓人忍不住跌足長嘆、潸然淚下。

文中繼續寫……王知喪敗在爾,環顧王妃,恐為酋所辱,乃含悲以次抱投江中。(石達開知道敗亡只在旦夕之間,恐怕死後王妃受辱,於是忍痛以此將她們投入江中。)

……及至十四王娘劉氏,王欲以手推之,劉氏長跪而泣曰,“妾非惜一死,奈妾有次儲石定基,初生有異兆,後日當興,必能以報父仇。今齡尚稚,母死則子曷寄,乞宥殘息,鞠此嗣也。”(到十四王妃劉氏的時候,石達開想以手推她下河,劉氏長跪哭告說:“並不是我捨不得死,只是我現在有次子石定基,他出生的時候有異兆,以後定能興復大業,替父報仇。現在他還小,我要是死了,恐怕他無所寄託,所以乞求留一口氣,將他撫養成人,以圖將來給您復仇啊。”)

……王大慟曰:“妃願學趙朔妻,惜無程嬰其人,恐難保也!”[石達開傷感地說道:“你願意學古人趙朔的妻子,奈何沒有一個像陳嬰一樣捨命救你骨血的人啊!”(見典故趙氏孤兒。]

……語未竟,金甲護衛李西華進曰,“小卒不敏,願保劉娘及幼儲間逃,幸而勝利則留王血脈以圖匡復,不勝則赴彼清流,斷不受斧鉞辱也。”(話沒有說完,金甲護衛李西華說,願意保護劉妃和王子逃走,要是有幸留得大王的骨血時,以後定保他匡復大業;要是不幸落入敵人手裡,我們一定投江赴死,絕不受敵人侮辱,令大王蒙羞。)

……王拜謝,喚入帳中,囑二三事,將劉妃剃髮攜手交西華,西華負其子偕母,領十八悍卒,皆穿淄衣,冒雨闢嶺而去。

……天將曙,敵分道突出,其行如飛,鋒不可當,至平明,死傷無數,王不得已請降,以活眾命,酋誆許其降免。二十七日,解王於成都,旋被害,部卒二千,悉殺於大樹堡。

王興會讀完這章《赤虺被困記》,心中感慨不已。太平天國自1851年在廣西金田起義,不到三年就攻陷南京,建國號稱大統,聲威之盛,與黃巢李闖等農民起義不相上下,但王興會當時所處的年代,是1925年前後,民國當局見天下初定,深知革命之勢能夠摧枯拉朽,又急於享受勝利的成果,不願意正視自身的不足,害怕將來自身成為人家革命的物件,於是立即調轉手來,開始著手排除異己,大肆詆譭和鎮壓革命,共產黨員和革命隊伍中的其他盟友常常被詰難。

前文提到,國民革命本就是少數資產階級面對封建王朝的革命,雖然把千年的封建制度丟進了歷史的垃圾堆,但始終不能代表廣大無產階級農民的利益,因此當局對於代表無產階級的共產黨更是視為心腹大患,當時已經是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前夕,民國當局想盡辦法詆譭和抹黑無產階級,銷燬一些進步書籍,封鎖《新青年》等先進報刊,僱傭御用文人,在報紙上大肆抨擊革命的合理性,太平天國起義剛剛過去幾十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彷彿就在昨日,當然就成了他們指桑罵槐的最好的抨擊目標。

王興會讀到的這篇無名老人著的《赤虺被困記》這樣客觀描述太平天國事蹟的書籍報刊,在當時並不多見,究其原因,清廷的汙衊和民國**的抹黑佔據的極大的因素。

須知清廷自入關兩百多年來,當年騎在馬上馳騁天下的八旗子弟都成了貴族,代代相傳至咸豐年間,子孫後代早丟棄了騎馬射箭、驍勇善戰的屬性,終日只會吸食鴉片、貪圖享樂,面對內憂外患,根本不堪一戰。自鴉片戰爭戰敗以後,清廷為了賠付鉅額戰爭賠款,加重賦稅、加緊搜刮人民,民間怨聲載道,先後爆發過捻軍、回民叛亂、義和團等民變。1864年天京淪陷後,長江以南的太平軍依然化整為零、投身民間各種秘密反清團體,由石達開率領的西路軍,更是轉戰西南諸省,堅持了八年之久,這些都給清廷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清廷對太平天國起義恨之入骨,認為國力衰敗、從此一蹶不振,以至於不得不倚重曾國藩、李鴻章等漢族大臣的原因,都是由這次長達三十年的叛亂所致。後來將太平天國所留下的所有重要文獻全部銷燬;重要改革思想全部摒棄,其中不乏中國第一套具有發展資本主義意願的政治綱領《資政新篇》、體現農民階級利益的《天朝田畝制度》等優秀的體系制度及至各種外交教育辭令章法;又在其後編修的史書中歪曲事實,對這次農民起義極盡所能詆譭汙衊,對後世影響極大。

國民革命初期,革命者仍然以資本主義革命為綱領,認太平天國革命為先驅,孫先生甚至自認“洪秀全第二”,但大勢初定以後,當局又挖出滿清汙衊抵制革命的觀點,加以渲染,用來隱射共產黨人,堤防無產階級革命。當時報刊書籍所載的,無一不是農民起義沒有正當性、充滿劣根性等觀點的文章。當時社會上流傳的關於石達開的說法,是說他在天京分兵自重、自相殘殺;又說他殘暴嗜血、每到一地,所有官府、商賈、良民皆遭屠戮;更有說他在西征途中殺人醃肉充當糧餉,大渡河失敗後搖尾乞求活命,毫無節操,各種說法,無一不是將太平天國將領塑造成一個個暴力殺人魔王。

學術巨匠胡適之,當時已經是名滿天下,王興會對他的觀點早有耳聞,他就認為太平天國是一個低階的迷信,絕對的暴力集團,神權、極權、愚昧的統治,只為滿足自己的無限慾望,絲毫不顧及大眾的福利,所造成的是遍野白骨,滿地荊棘,是中國歷史上的浩劫慘劇。這種觀點,被民國當局大為讚賞。

王興會看到的這篇《赤虺被捆記》,記載石達開在四面楚歌的情況下,希望以投降換取部下將士的性命,雖然對其人格讚美、褒揚的語句並不多,但僅此一項,就和殘暴弒殺、極權愚昧的形象大相徑庭,這名無名老人大有來頭,他隱居在這裡著書三十年,書未盡而身先沒,本來這些寫在黃紙上的書稿再無被人讀到之日,當時機緣巧合之下竟然被王興會讀到,這屬於這篇文章的首次面世。

王興會被這些書籍感染,好像開啟了一番從未接觸過的知識之門,他讀得饒有興致,當天一口氣又拜讀了幾冊,越讀越是吃驚,索性將所有冊子一一翻開快速瀏覽,一瀏覽之後,心中更是暗自震驚不已!

原來這些黃紙冊子當中,既有記載治國理政之各類章法的、又有各種行軍打戰佈陣之術、更兼有吏事海防、民生時局、乃至農林採礦、紡織製造、諸子新篇、詩詞歌賦等等無一不足!而且都是言辭懇切、行文嚴謹,讀起來不像是浮誇偽造之作,更有十來篇外國文字、洋洋灑灑,不知道內容是什麼、王興會嘖嘖稱奇,不知是一位什麼樣的奇人所作。

他所寫的文章當中,既對清廷朝廷的事瞭如指掌,又對川滇防務、彝苗風俗如數家珍,也對石達開軍中之事娓娓道來,字字璣珠;實在是一位學貫中西、學究天人、格物致知積極嚴謹的大儒。

王興會突然想到:他文中凡是寫到清兵的時候時,必然用“酋”字來代替;寫到四川當地土司時,用的是“彝首”、“彝匪”等字樣;寫到石達開時用的是“王”字代稱,因此可見,這位老人很可能是石達開軍中一位重要的人物,並且是一位漢人。這位老人的見識,實在不在康、梁等當時名家之下,他言辭中對石達開並沒有絲毫不尊重的地方,而且字裡行間,充斥著敬仰之情,由此可見,石達開至少是一名頂天立地、堂堂正正的英雄好漢。

王興會這時候讀得興味正濃,當晚看到日影西沉,就在草菴中鋪些柴草睡在地上,第二天一早,吃過野果美酒,又端坐桌前,迫不及待地取下一本小冊子,見上面寫著《十全武功精義》。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