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和包拯能在發現了商稅稅法中有缺陷,並且告知給他這個有能力影響商稅稅法的人,寇季心裡很欣慰。
雖然他們沒有直接揭開此事。
但他們將此事告知給了自己,那就說明他們二人對商稅稅法有看法。
隨後文製革新的時候,要是動商稅稅法,那他們兩個就是可用之人。
“你們既然不打算免稅,那你們打算如何吸引商人?”
寇季開口問道。
包拯直言道:“減稅,給他們提供做生意的地方。”
“減稅?”
寇季思量著道:“朝廷如今的商稅稅收,是二十抽一,你們準備減到什麼地步?”
“三十抽一!”
“不算太低,也不算太高。”
寇季點著頭道。
旋即,寇季繼續問道:“那你們打算如何給他們提供做生意的地方?”
包拯沉聲道:“無償送給他們。”
寇季沉默著沒有說話。
包拯急忙道:“如今渤海府地廣人稀,俘虜們現在可做不了生意,所以渤海府內的大部分城池都是空的。
那些宅院、商鋪,幾乎都沒有用。
俘虜們在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要開荒、捕魚。
所以他們很長一段時間也用不上。
與其看著那些宅院和商鋪荒廢了,不如送給商人,吸引他們過來。”
寇季笑著開口道:“你不必急著解釋,我又沒說不答應。”
無償將宅院和商鋪給商人的事情,若是奏請政事堂的話,政事堂一定不會答應。
商人社會地位低,再加上‘無商不奸’的話一直在盛傳。
所以大宋朝其他人對商人都不太友好。
朝廷在針對商人的時候,奉行的規矩很另類。
那就是寧願不得好處,也不讓商人佔便宜。
甚至一些迂腐的官員都不願意聊跟商人有關的事情,一旦聊到了商人,就是批判。
包拯就是怕寇季和其他人的想法是一樣的,所以才急於解釋。
說來也怪,大宋朝幾乎所有官員家裡都有生意,但他們卻一直看不起生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