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禎心中暗歎了一聲。
他之所以在曹瑋和呂夷簡二人快要吵架的時候,看向寇季,那是因為,寇季早就跟他講過,在議論兵制的時候,一定會有人吵起來。
趙禎起初還不信。
他覺得,能被他邀請到此處的臣子,皆是他的肱骨之臣,皆懂他的心思,一定會按照他的心思做事,不可能吵起來。
如今看到曹、呂二人爭吵,趙禎信了。
眼見著曹、呂二人真的要吵起來了,趙禎輕咳了一聲。
曹、呂二人立馬閉上嘴,齊齊向趙禎施禮。
“臣君前失儀,肯請官家責罰……”
趙禎盯著曹、呂二人,嚴肅的道:“朕是讓你們各抒己見,不是讓你們吵架。要吵架,也得等所有人把話說完了以後,你們再吵。”
“臣遵旨……”
曹、呂二人在趙禎的訓斥下,齊齊閉上了嘴,不再多言。
趙禎看向了王曾,“王愛卿,說說你對兵制的看法。”
王曾臉色略微一正,鄭重的道:“監軍制度方面,臣的想法跟呂相相仿。除此以外,臣以為,我大宋兵馬數量過於龐大。
拋去守關、守城、團練、衙兵,我大宋在籍的兵馬多達一百二十萬左右。
算上守關、守城、團練、衙兵,我大宋的兵馬早已超過了一百八十萬之數。
朝廷每年撥付給各地兵馬的軍餉,就已經達到了歲收的四成左右。
雖說如今我大宋歲收略有增加,但是撥付給各地兵馬的軍餉,依舊是個大頭。
朝廷養如此多的兵馬,並沒有做到物盡其用。
一百八十萬兵馬中,朝廷真真正正能用到的,也不過一百三四十萬左右。
餘下的,根本就是在浪費錢財。
朝廷不能再養著他們了,必須讓他們迴歸民籍。
他們迴歸了民籍,不僅能幫我大宋增添一份歲收,也能減少軍餉的開支。
一增一減之間,就能催生出百萬貫的錢財。”
衙兵、守城、守關兵馬,絕對是大宋兵馬中最含糊的存在。
特別是衙兵和守城的兵馬。
拿的是朝廷的軍餉,卻不歸樞密院和三衙管轄,而是有地方衙門在管。
比如縣一級衙門,管束衙兵和守城兵馬的官員就是縣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