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你猜所說的這個深遠並非是真正的深遠,而是具有一定代表意義的東西。古青鳥感覺到深遠正在盯著自己的時候,也是一種非常真實的奇怪感覺,就好像海底下的這個深遠真的是活著的一樣,具有自己的生命,在關注著古青鳥聽滿這一條風浪裡面顯得微不足道的小船。古青鳥拉住了蘭陵的胳膊,穿過風浪的聲音對他大聲說:‘海底下的這個東西,好像是活的!’
蘭陵聽到古青鳥的話之後,也是看向了海面之下,似乎想要看穿這一大片的海水和海浪,看到海水下面到底有什麼東西,但是依然沒有什麼收穫,只能是對著古青鳥搖搖頭。古青鳥就知道,蘭陵什麼都沒有感覺到,但是古青鳥那種被凝實的感覺依然還存在,於是她不由得狐疑起來,難道這種凝視只是針對自己的?但是現在不是說話的時候,古青鳥之鞥你是將這樣的想法藏在心裡,跟蘭陵對視了一眼,然後盯著風浪,繼續朝著深淵島的方向前進。
老船員駕駛者這一條小船,花費了大量的力氣穿過了這一片亂流區,終於道道的深淵島的附近,深淵島附近的海浪已經變得很小了,但是依然比平常海島周邊的海浪要大上許多,老船員將穿停在了深淵島的旁邊,對古青鳥他們說:“你們上去吧,我要留在這裡,這裡沒有渡口沒有碼頭,穿停在這裡沒有人照看,很快就會被海浪給帶走的,我知道你們都不是普通人,想要上去一定是有什麼重要得不得了的事情,我也九不留你們了,我在這裡給你們看著船,等你們出來了,就帶你們離開。”
古青鳥和蘭陵正好不想讓他們尋找那個地方的事情被外人知道,所以也就沒有拒絕老船員的好意,而是跟老船員道謝之後,就朝著島上走了過去。島上的地址很特殊,滿地都是石頭,石頭構成的地基形成了整個島嶼的基本輪廓,古青鳥伸手從地上撿起了一片石頭,說道:“這是花崗岩?”
蘭陵點點頭說到:“是的,這是花崗岩。”
花崗岩屬於酸性(SiO2>66%)岩漿岩中的侵入岩,這是此類中最常見的一種岩石,多為淺肉紅色、淺灰色、灰白色等。中粗粒、細粒結構,塊狀構造。也有一些為斑雜構造、球狀構造、似片麻狀構造等。主要礦物為石英、鉀長石和酸性斜長石,次要礦物則為黑雲母、角閃石,有時還有少量輝石。副礦物種類很多,常見的有磁鐵礦,榍石,鋯石、磷灰石、電氣石,螢石等。石英含量是各種岩漿岩中最多的,其含量可從20—50%,少數可達50—60%。鉀長石的含量一般比斜長石多,兩者的含量比例關係常常是鉀長石佔長石總量的三分之二,斜長石佔三分之一,鉀長石在花崗岩中多呈淺肉紅色,也有灰白、灰色的。灰白色的鉀長石和斜長石在手標本上往往不易區分。這時我們要仔細觀察這兩種長石的雙晶特徵,因為斜長石具聚片雙晶,轉動手標本時可見到斜長石晶體上有規則的明暗相間的聚片,而鉀長石為卡式雙晶,表現為明亮程度不同的兩半晶體。 花崗岩還可以根據暗色礦物種類進一步命名,如暗色礦物主要是黑雲母,可稱為黑雲母花崗岩,這是常見的一種花崗岩。如為黑雲母和白雲母,其含量接近相等,可稱為二雲母花崗岩,如果暗色礦物以角閃石為主,則稱為角閃花崗岩,如果暗色礦物以輝石為主,則稱為輝石花崗岩,幾乎不含暗色礦物的則可稱為白崗巖。
作為大陸的標誌性岩石,花崗岩構成大陸上部地殼的基礎,且花崗岩的形成過程通常與大陸的構造作用、變質作用和成礦作用密切相關。從地質科學尚處於搖籃階段的18世紀起,花崗岩成因問題就是眾多爭論的主題。有關花崗岩成因的論戰,可見Gilluly(1948、Pitche
 1993和You
g(2003等人的論著,在此不一一列舉。需要提到的是,自板塊構造理論在20世紀60年代問世以來,有關花崗岩成因的諸多解釋,都被置於板塊的理論框架中去重新認識。在許多情況下,認識似乎趨向一致,但實際爭論仍在繼續。 鮑文(Bowe
(1914,1922,1948的玄武岩漿結晶分異理論的誤區,是將礦物結晶順序與岩漿岩從基性到酸性的岩石序列相結合。實驗結果證明,玄武岩漿的結晶分異最終只能產生很少量的殘餘花崗質熔體,這與野外存在眾多花崗岩的事實明顯衝突(Holmes,1926;Read,1957。礦物反應系列實際可以應用到不同組分的岩漿系統。換言之,從岩漿系統中最初晶出的不一定是基性巖,而最後形成的也未必就是長英質(酸性岩石,因為從熔體中結晶的岩石的性質,取決於熔體的組分而非礦物結晶的順序(Ke
edy,1933。Walto
 1960就曾對Bowe
的認識做過如下的評論:“鮑文的化學理論或將該理論應用於玄武質岩漿的分離作用並沒有任何錯誤,這依然是岩石學的一個基本原理。但是,火成論僵硬地束縛一個單獨的模式上,認為大多數火成岩的演化都是玄武岩漿入侵地殼冷卻、結晶和分離之故,那就有點臆測了。同樣的化學理論可以應用於其他模式” 20世紀40年代(Gilluly,1948以H.H.Read為代表的“變成論”者和以N.L.Bowe
為代表的“岩漿論’’者之間的爭論,隨著其後越來越多的學者認同花崗岩的岩漿起源而結束。然而,組成花崗岩體的岩漿來自何方?用Bowe
的話表示:Whe
ce the g
a
ites?(花崗岩從何而來? 對於這一問題,壓倒性的認識是:花崗岩由地殼中各種不同成分的岩石部分熔融固而形成。這一觀點揉合了早期關於花崗岩起源的兩種不同認識:即岩漿論(認為花崗岩來自岩漿的結晶和變成論(認為花崗岩是富矽鋁的沉積岩在幹或含水條件下經花崗岩化作用改造而成。提出花崗岩是地殼岩石經超變質(深熔作用的結果,這對研究地殼的起源和化學分異作用等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們與特定時期內地殼的熱狀態和原巖的成分有關,包括可以產生多少花崗岩漿、花崗岩形成時的溫度和水的數量和來源、構造背景和板塊作用過程等等。
人們要想恰當地理解所謂“花崗岩問題”,首先要搞清楚地質學家是如何獲得形成現行學說結論的。因而有必要系統地闡述一下一個世紀以來或更久的觀念的知識。從這些敘述可以看出,在最近二、三十年裡發展起來的許多“新概念”正是過去100年或 150年一直在探討和爭論的題目。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地質學家們就在哪些花崗岩是岩漿形成的,哪些是變質形成的或交代形成的這個問題上進行著激烈地爭論。這一爭端早在水戍論時代就已開始,直至十九世紀中葉,還糾纏於花崗岩是由水溶液中沉積形成的觀念上。儘管自赫頓(Hutto
起,就已經認識到變質作用過程(萊伊爾提出的術語,雖然對其性質還不夠十分了解。甚至在使用顯微鏡以前,關於花崗岩是變質形成的問題就已經寫了很多。赫頓本人則極力地提倡岩漿成因的觀點。據赫頓意見,花崗岩不整合侵入層狀岩石的特點、粗粒結晶組構和斜交岩層的花崗岩脈,都被認為是花崗岩由“地下熔漿(subte
a
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