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va”結晶形成的證據,地下熔漿後來稱之為“岩漿”。 關於“岩漿”習性方面,如果不假定有水的存在,那麼就會有許多情況不能夠很好地解釋,這一點早巳受到重視。在花崗岩的情況裡尤為重要,因此這裡有必要事先敘述一下十多年前復興起來的一個問題。斯帕蘭茨尼(Splla
za
i,1794可能是最先認識到水必須在熔融態岩石中出現的成因意義。其後,施科勞普(Sco
p,1825曾探討過水在熔岩當中的賦存意義,而舍雷爾(Schee
e
,1862則更明確地把水的存在跟花崗岩岩漿聯絡在一起了。 此外,邦森(Bu
se
,1861也討論過花崗岩的地質學問題,特別是討論了花崗岩的成因問題。當時,已知在熔融狀態下石英的結晶溫度高於正長石,而且比雲母的結晶溫度高更多。“反火戍論者”不承認花崗岩是由岩漿形成的,並堅認如果花崗岩確實是由岩漿形成的話,那麼在花崗岩當中這些礦物的結晶順序應該是石英一正長石一雲母。眾所周知,實際結晶順序正恰恰相反。因此證明花崗岩不可能是火成的。邦森認為,一個曠物熔點與在另一情況下曠物從其溶液中結晶的溫度是不一樣的。另一方面,在進一步討論中,他對一些化學組分在水溶液中的行為進行了對比工作。 關於花崗岩化(酸性物質的遷移的概念要追溯到1836年萊伊爾的時代。在當時有關花崗岩戍因問題的爭改可以針對奧斯陸地區的情況來說明。利奧波德·馮·布赫(Leopold.Vo
.BuctedahI,1963做過充分地評論。據這一記載,馮·布赫(魏爾納的學生相信這個地區的大多數花崗岩與玄武岩和其它“暗色”巖一般所表現的形式一樣,覆蓋在含化石的建造之上,而德拉明花崗岩(D
&nme
g
a
ite則比石灰岩老,伏於灰巖之下。可是萊伊爾非常懷疑這些解釋,他認為,有的地方花崗岩可以斜覆在沉積岩上,但這是一個次要特徵,普遍地是花崗岩延伸出脈體貫入到相鄰的地層中,並使灰巖變成大理岩,使頁岩變為雲母片巖。實質上,他採納了赫頓的關於深成活動的概念;熔融物質猛烈地侵入到較老的建造中並使上覆巖體產生逆衝作用。然而,凱爾霍不接受這些觀念,他不理解在原先曾為噴發巖所佔據的地方,如何能會有如此巨大的空間為浸入到其中的侵人體開放。早往1838年,凱爾霍可能是首先重視到關於火成岩體侵位的“空間問題”的人。 凱爾霍提出了他的“變成作用”(t
a
**utatio
s學說來代替上述觀念。這一論點的看法是:早期巖體為一個緩慢而穩定的過程改造成為花崗岩和正長巖。凱爾霍將這一過程稱之為“造花崗岩作用”(g
a
itificatio
。他並聲稱找到過一個由沉積岩轉變為花崗岩的例項;對於這一變化他既沒重視與深部現象的聯絡也沒考慮所涉及的溫度升高。 然而,凱基魯爾夫(Kje
ulf,1855,1879則主張奧斯陸的花崗岩是火戍的。他承認凱爾霍所提出的空間問題,但他認為灼熱的侵入體吞噬了先前沉積岩。因而在火成岩岩石學中引入了“同化作用”的概念。過幾十年後,密歇爾—列維(MicLevv,1894——可能尚不知凱墓魯爾夫的著述——在法國闡述花崗岩的成因時引用了交代作用和同化作用的概念。十九世紀末,花崗岩是由變質作用和交代作用形成的概念在法國頗為盛行。像挪威的凱基魯爾夫那些在法國和英國受過教育的人則偏重於“岩漿火成”(magmatic—ig
eous說的觀點。 在芬蘭、塞德霍姆(1893原來反對過加拿大人勞森(A,C.Law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