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青鳥驛站站長> 第二百七十六章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七十六章

古青鳥不是科研人員,但是說實話,現在面對深淵島周圍的風浪的時候,也是有些覺得莫名其妙,一般來說,在靠近陸地的地方,就算會靠近小島這樣狹小的陸地的地方,就算是海洋裡面,也不至於出現這樣詭異的海底亂流。很顯然,深淵島附近的海底亂流根本就是亂七八糟的,在船舷下面到處亂竄,幾乎是帶著著一條船四處流竄。

一般來說,漁船在海洋當中航行,如果遇到大風大浪,並不適合橫向行駛,也就是說,一定要迎著風和海浪的方向行駛,這樣才不會導致船的側翻,利用船自身的形狀和重力,來維持船隻的穩定,這樣才能夠保證船員的安全。但是現在這個地方的海水流動,顯然就是和風向沒有任何的關係。

古青鳥在船上左搖右晃,甚至都有好幾次感覺下一刻這艘船就要被風浪打翻,然後掉落在海里面,但是老船員出奇地厲害,他操控者船隻不斷地改變方向,利用這種在亂流裡面微弱的方向改變,保證這船隻隨時都能夠朝著最正確的方向行駛,不至於被海水捲進亂流的中心撕碎。

要知道老船員可不是什麼玄門人士,沒有窺探海洋流動的秘法,也沒有控水的能力,想要在這樣的亂流當中保證船隻正常行駛,顯然是需要大量的經驗和絕對的膽魄,這樣才能夠保證他駕駛者小船在這樣惡劣的環境裡面安然無恙,所以在這個時候個,古青鳥對老船員就格外的佩服了。

海洋湍流,指的是海水雜亂無序的運動。

海水是由液體構成的,運動方式與其他流體運動一樣,可分為層流和湍流兩類。在層流運動中,海水微團的軌跡和流線呈一族光滑的曲線,各層流體層次清晰,沒有混摻現象,速度場和壓力場隨時間與空間作平緩的連續變化。而湍流是另一種紊亂的流動,其主要特徵是:海水微團的軌跡雜亂無章,有沿主流的縱向運動,也有橫向運動,甚至有反向運動;各層流體之間有強烈的混摻現象,流場隨時間與空間的變化十分激烈。

海洋湍流是指海洋水體中任意點的運動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紊亂變動的流動。它能加強溶解質的擴散,動量和熱量的分散轉移,使能量從較大尺度的渦旋運動向較小尺度的渦旋運動轉移。隨著物質擴散和動量及能量的轉移,湍流逐漸減弱,因此,只有外界不斷向水體供給能量,才能使湍流現象維持下去。湍流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它能使流體的動量和熱量,以及所含的鹽分等物質的擴散過程顯著增強(比分子擴散過程強得多),並導致能量從較大尺度的渦旋運動向較小尺度的渦旋運動轉移。儘管湍流看上去雜亂無章,但它依然符合流體動力學方程──納維-斯托克斯方程。但由於流體動力學方程是非線性的,至今仍得不到湍流運動問題的普遍解。最早對湍流研究作出重要貢獻的是O.雷諾,他從尤拉的觀點出發,將流體動力學中的納維斯托克斯方程進行時間平均處理,匯出了流體的時間平均運動方程,引入了雷諾應力,並提出了湍流存在的判據──雷諾數。雷諾數等於流體的密度、流動的特徵速度和特徵長度三者的乘積同流體的運動粘度之比。當雷諾數等於零時,水體處於諧和運動狀態(靜止是其特殊狀態);當雷諾數很小時,水體處於層流狀態,即處於穩定的、液層之間無明顯的流體交換的規則狀態;當雷諾數增大到某臨界值之後,流體即從層流轉變成湍流。

在海洋中,無論湍流的尺度或強度,其鉛直分量和水平分量通常都極不相同,所以一般都分別進行研究。產生這種差別的原因,首先是因為海洋的水平尺度比鉛直尺度大得多,其次是由於海水密度鉛直穩定分層的影響,鉛直方向的湍流粘性係數一般為 1~103厘米2/秒,而水平粘性係數卻達到了105~108厘米2/秒,兩者相差懸殊

風應力對海洋表層的作用,海底對海流、特別是潮流的摩擦效應,以及因水平壓力不均勻而導致的海流鉛直切變。

作用於海洋表層的風應力在水平方向不均勻,海岸邊界對海水的側向摩擦效應,以及存在於海流內部或相鄰的海流之間的水平流速切變。 海洋中的水平運動,大至大洋水平尺度範圍的宏觀環流運動,小至海水的分子熱運動。大尺度的大洋環流直接從世界主要風係獲得能量,透過湍流的作用,能量從尺度較大的運動向尺度較小的運動轉移,最終傳給分子運動而變為熱能。 研究海洋中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時,分別選擇適當的平均尺度是很重要的。在選定了平均尺度的前提下,所有尺度大於平均尺度的運動即可作為平均運動,而尺度小於平均尺度的運動則作為湍流處理。顯然,平均尺度的選擇,需視所研究的問題而定。

通常說的海洋中的流動,例如風生海流、地轉流和潮流等,都是指時間平均或空間平均流動而言的。流體的平均運動方程(即按時間平均的雷諾運動方程)描述了平均流的特徵。這些方程同描述流體瞬時運動的方程相比,其不同在於含有附加的雷諾應力項。它們是由速度擾動的乘積經平均得到的,表徵了湍流引起的動量交換效應。根據同分子粘性應力的類比,雷諾應力被表示為同平均流速的空間導數成正比的量,其比例係數稱作湍流粘度或渦動粘度。渦動粘度比分子粘度大 102~1010倍。實際上,渦動粘度並不是一個物理常數,它只是流體中存在的湍流運動特徵的一種表示。普朗特把湍流運動同氣體分子運動論中氣體分子自由路程相類比,提出了混合長度假說。它定義混合長度為一個平均距離,假定在此距離內湍流渦動不同周圍的流體發生混合;並定義渦動粘度為混合長度的平方同平均流速梯度的乘積。研究固體邊界附近、在貼近固體的分子粘性薄層之外的湍流運動時,普朗特又進一步假定,混合長度同所研究的流體與固體邊界的距離成正比,並引入了表徵固體邊界粗糙程度的粗糙度引數。後來,C.G.羅斯比和R.B.蒙哥馬利應用混合長度假說,匯出了海洋和大氣的底部邊界流的速度隨其與此底部的距離的對數分佈和冪函式分佈。

而海浪指海洋中由風產生的波浪。主要包括風浪、湧浪和海洋近海波。在不同的風速、風向和地形條件下,海浪的尺寸變化很大,通常週期為零點幾秒到數十秒,波長為幾十厘米至幾百米,波高為幾厘米至20餘米,在罕見地形下,波高可達30米以上。

海浪是發生在海洋中的一種波動現象。我們這裡指的海浪是由風產生的波動,其週期為0.5至25秒,波長為幾十厘米到幾百米,一般波高為幾厘米到20米,在罕見的情況下波高可達30米以上。 海浪是海水的波動現象。 “無風不起浪”和“無風三尺浪”的說法都沒有錯,事實海上有風沒風都會出現波浪。通常所說的海浪,是指海洋中由風產生的波浪。包括風浪、湧浪和近岸波。無風的海面也會出現湧浪和近岸波,這大概就是人們所說“無風三尺浪”的證據,但實際上它們是由別處的風引起的海浪傳播來的。廣義上的海浪,還包括天體引力、海底地震、火山爆發、塌陷滑坡、大氣壓力變化和海水密度分佈不均等外力和內力作用下,形成的海嘯、風暴潮和海洋內波等。它們都會引起海水的巨大波動,這是真正意義上海上無風三尺浪。 海浪是海面起伏形狀的傳播,是水質點離開平衡位置,作週期性振動,並向一定方向傳播而形成的一種波動。水質點的振動能形成動能,海浪起伏能產生勢能,這兩種能的累計數量是驚人的。在全球海洋中,僅風浪和湧浪的總能量相當於到達地球外側太陽能量的一半。海浪的能量沿著海浪傳播的方向滾滾向前。因而,海浪實際上又是能量的波形傳播。海浪波動週期從零點幾秒到數小時以上,波高從幾毫米到幾十米,波長從幾毫米到數千千米。 風浪、湧浪和近岸波的波高几厘米到20餘米,最大可達30米以上。風浪是海水受到風力的作用而產生的波動,可同時出現許多高低長短不同的波,波面較陡,波長較短,波峰附近常有浪花或片片泡沫,傳播方向與風向一致。一般而言,狀態相同的風作用於海面時間越長,海域範圍越大,風浪就越強;當風浪達到充分成長狀態時,便不再繼續增大。風浪離開風吹的區域後所形成的波浪稱為湧浪。根據波高大小,通常將風浪分為10個等級,將湧浪分為5個等級。0級無浪無湧,海面水平如鏡;5級大浪、6級巨浪,對應4級大涌,波高2~6米;7級狂浪、8級狂濤、9級怒濤,對應5級巨湧,波高6.1米到10多米。 海洋波動是海水重要的運動形式之一。從海面到海洋內部,處處都存在著波動。大洋中如果海面寬廣、風速大、風向穩定、吹刮時間長,海浪必定很強,如南北半球西風帶的洋麵上,常的浪濤滾滾;赤道無風帶和南北半球副熱帶無風帶海域,雖然水面開闊,但因風力微弱,風向不定,海浪一般都很小。

風是由空氣流動引起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太陽輻射熱引起的。太陽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溫度升高,地表的空氣受熱膨脹變輕而往上升。熱空氣上升後,低溫的冷空氣橫向流入,上升的空氣因逐漸冷卻變重而降落,由於地表溫度較高又會加熱空氣使之上升,這種空氣的流動就產生了風

古青鳥雖然知道一些有關於海浪和湍流的知識,但是也不知道這裡的海浪到底是怎麼形成的。這裡的風既沒有來自於大海內部的巨大鋒利吹過來,也沒帶動多餘的海浪,這些海浪似乎是本身就這樣村子啊的,根本就不是收到風力影響才產生的結果,因為這些海浪的方向,跟風的方向各奔就不同,或者說,這裡的 風方向是一致的,但是這裡的海浪方向確實亂的。古青鳥用異瞳觀察著這裡的海浪方向,根本就沒有找到人和的規律。

蘭陵看到古青鳥認真的樣子問道:“有什麼發現嗎?”

古青鳥搖頭說道:“這裡的亂流根本就沒有任何的規律,就好像是隨便亂竄的一樣,根本就看不出來到底從什麼地方產生的。就好像是,就好像是隨便就出來了一個亂流,然後所有的亂流都擠在一起,就好像是每個亂流都是獨立存在的一樣。”

就在這個時候,老船員突然大聲喊道:“抓緊了,我們要衝進最危險的地方了!”

古青鳥和蘭陵聞言對視了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堅定,兩個人手拉著手,抓住了旁邊的護欄,然後就感覺船身一陣的晃盪,古奇鳥才知道什麼所謂的遊樂場的海盜船,根本就都是小意思,在這樣巨大的風浪裡面,古青鳥所感受到的顛簸,船隻被拋起落下的時候,所帶來的始終作用和甩來甩去的力量,根本就不是什麼海盜船和雲霄飛車能比得了的,簡直盡心動魄。這個時候古青鳥就更加佩服起了老船員,他居然能夠在這樣的情況下駕駛著這樣的一艘小船衝進了海浪,然後一路帶著他們,朝著深淵島越來越近。

眼看著他們距離風浪的盡頭越來越近,深淵島上的岩石也都近在咫尺,古青鳥突然就感覺到海洋下面似乎有什麼可怕的東西正在盯著自己。古青鳥忍不住朝著海水下面看過去,結果海浪太大,根本就看不到有什麼東西。但是古青鳥能夠確定,確實是有什麼東西就在海水的下面盯著他們的 船隻,盯著船上的這些人。突然,古青鳥想到了,難道這就是深淵島周圍的深淵?為什麼這一刀深淵就像是有生命一樣,讓古青鳥感受到了目光的存在。要知道,古青鳥自從覺醒了異瞳之後,尤其是擁有了心眼和神眼之後,對於別人的目光感受能力可不是一般的敏銳,其他人只要看古青鳥一眼,她就能夠瞬間察覺到,然後徐找到這個人的位置,王輝看過去。但是現在,神奇的是古青鳥居然就感受到了來自於海洋深處無數米遠的地方傳來的凝實,可見這樣的一道凝實對於鬼泣尿個尿來說感應是多麼的強力呃,也說明這道凝視的主人是多麼的可怕。難道,這個世界上真的有活著的深淵嗎?

尼采曾經說過:“當你在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你。”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

ied

&n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國哲學家、語言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主要著作有《權力意志》 《悲劇的誕生》《不合時宜的考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論道德的譜系》等。尼采被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很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對尼采來說,哲學思索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學思索。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學術著作《悲劇的誕生》中,就已開始了對現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儘管物質財富日益增多,人們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機械模式壓抑人的個性,使人們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創造文化的衝動,現代文化顯得如此頹廢,這是現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縮。尼采指出,要醫治現代疾病,必須恢復人的生命本能,並賦予它一個新的靈魂,對人生意義做出新的解釋。他從叔本華那裡受到啟示,也指出世界的本體是生命意志。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傳統的基督教道德和現代理性。在認識論上,尼采是極端的反理性主義者,他對任何理性哲學都進行了最徹底的批判。他認為,歐洲人兩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創造物,附屬物。人生的價值,人的一切都寄託於上帝。雖然自啟蒙運動以來,上帝存在的基礎已開始瓦解,但是由於沒有新的信仰,人們還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尼采的一句名言“一聲斷喝——上帝死了”——是對上帝的無情無畏的批判。他借狂人之口說,自己是殺死上帝的兇手,指出上帝是該殺的。基督教倫理約束人的心靈,使人的本能受到壓抑,要使人獲得自由,必須殺死上帝。尼采認為,基督教的衰落有其歷史必然性,它從被壓迫者的宗教,轉化為統治者壓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歷史的必然。殺死了作為神的上帝,又迎來了資本的上帝,資本化身的上帝。 尼采認為,在沒有上帝的世界上,人們獲得了空前的機會,必須建立新的價值觀,以人的意志為中心的價值觀。為此,要對傳統道德價值進行清算,傳統的道德觀念是上帝的最後掩體,他深深的滲透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腐蝕人們的心靈。尼采自稱是非道德主義者和反基督徒,他猛烈批判西方的傳統道德所崇尚的美德。尼采對現代理性也持批判態度。他首先拿具有理性的哲學家開刀,他指出:哲學家的第一特性是缺乏歷史感,幾千年來,凡是經哲學家處理的一切都變成了概念木乃伊。理性所起的作用無非是把流動的歷史僵固化,用一些永恆的概念去框定活生生的現實。結果是扼殺了事物的生滅變化過程,扼殺了生命。這個世界是一個充滿了偶然性的,動盪不定的,從而無法捉摸的世界。實況是沒有的,一切都是流動的,抓不住的,躲閃的。哲學家的第二個特性是“拒絕感官的證據”,顛倒了真正的世界和假象的世界。感性證據是真實的,可信的,只是對它們加工時才塞進了謊言。哲學家的第三個特性是混淆始末,他們否認生長過程,進化過程。哲學家的第四個特性是運用語言中的“理性”強制人們犯錯誤。“是”與“存在”混為一談,弄假成真,弄真成假,矇騙無知的人們。他認為,從蘇格拉底到現代人都狂熱的訴諸理性,是很荒謬的。人類之所以崇尚理性,是指望它給人帶來自由和幸福;然而結果恰恰相反,理性處處與人的本能為敵,造成人的更大痛苦。 批判理性帶來的謬誤是正確的,但是不能否定理性的存在,理性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理性是人類進步的標誌,是人類文明程序的碩果。歷史上一些傑出的哲學家就是用理性的武器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的。理性本身沒有錯,理性是不能否定的。沒有理性,人類就不能正確的認識世界,認識真理。沒有理性,人類將落入迷茫可怕的境遇。尼采要建立新的哲學,將生命意志置於理性之上的哲學,非理性的哲學。作為對理性提出了挑戰,他提出了強力意志說。用強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傳統形而上學的地位。強力意志說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強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權勢,它是一種本能的,自發的,非理性的力量。它決定生命的本質,決定著人生的意義。 尼采比較了強力意志和理性的不同特性,理性的特性是:冷靜,精確,邏輯,生硬,節慾;強力意志的特性是:激情,慾望,狂放,活躍,爭鬥。強力意志源於生命,歸於生命,它就是現實的人生。人生雖然短暫,只要具有強力意志,創造意志,成為精神上的強者,就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強力意志作為最高的價值尺度,一方面肯定了人生的價值,另一方面也為人世間的不平等作了辯護。在尼采看來,人類與自然的生命一樣,都有強弱之分,強者總是少數,弱者是多數。歷史與文化是少數強者創造的,他們理所當然的統治弱者。尼采推翻了神的等級制度,肯定了人的等級制度。尼采提出他的超人哲學,關於建構理想人生的哲學。超人是人生理想的象徵,是尼采追求的理想目標和人生境界。尼采對現代人,現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夢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超人不是具體的人,是一個虛幻的形象。超人具有大地、海洋、閃電那樣的氣勢和風格。超人還沒有現實的存在,它是未來人的理想形象;超人給現實的人生提出了價值目標;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他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指出,超人就是大地的意義。其喻義是說,超人是對天國的否定,是對上帝的替代。 尼采的唯意志論哲學價值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尼采繼承了啟蒙運動的精髓,反映了現代意識的覺醒。對人生價值的積極肯定,引發了人們對人生意義人生價值的思考,重新定位人生;對工具理性和工業文明的否定性批判,開啟了現代非理性主義思潮。另一方面,對理性的批判,對傳統的否定也存在著片面性,這正是後現代主義欣賞的一面。 尼采的哲學觀最重要的一點是哲學的使命就是要關注人生,給生命一種解釋,給生命的意義一種解釋,探討生命的 意義問題。這與尼采所讀叔本華的著作有一定關係。還有一點看法,尼采指出哲學是非政治的,哲學和政治是兩回事。所以尼采對哲學的看法,第一是對生命,關注人生,第二非政治的,第三非學術的。哲學不是純學術。尼采對傳統哲學進行批判,關鍵在於沒有關注人生。傳統哲學造成的後果是虛無主義。現象背後是沒有本質的。尼采自稱為“歐洲最徹底的虛無主義者”,但他的學說脈絡可說是沿著超脫虛無主義而來。尼采認為所謂價值、觀念、真理都僅僅是人為的解釋,世界本身並沒有形而上的真理及終極的價值或意義。虛無主義否定了一切目的性,尼采認為柏拉圖描述的理性世界(理想國家)、基督教所說的天國、世界擁有必然的道德秩序等都只是人類的產物,並無終極的客觀性。尼采以“上帝已死”作為虛無主義來臨的象徵,這也成為後來許多存在主義哲學家,如海德格爾、薩特、加繆等人的哲學起點。尼采認為虛無主義有兩種:消極、病態的虛無主義和積極的虛無主義。消極的虛無主義有柏拉圖主義、基督教、和叔本華的哲學等。積極的虛無主義則是將失去終極價值的危機視為能夠創立新價值的契機。尼采相信,即使虛無主義來臨,人們也能借著價值重估重建新價值,以獲得生存下去的理由。尼采也強調,若人們要成為自由精神,就有必要革除對某種確定永恆價值的渴望。因為“對於某種無條件的肯定和否定的需要,乃是一種產生於脆弱的需要”尼采提出以藝術作為面對痛苦與荒謬的依藉。他提倡以酒神精神,簡肘單的說,即審美的角度來看待人生的境遇。這不是教人沉迷於幻象中,而是要讓人們更有勇氣與力量來面對自己的生命。因此,尼采理想中的是一種悲劇式的人生觀。他認為悲劇的精神不在於肯定一個公平正義的世界秩序(在悲劇中有德者反而往往受命運的折磨),而是身處命運中所能激發出的力量。 悲劇審美所能達到的境界即是“愛命運”、尼采視之為一個偉大人格的必須條件,“我認為人類所有具有的偉大天性,是對命運的熱愛。無論未來過去或永遠,都不應該奢望改變任何事物。他不但必須忍受一切事物的必然性,並且沒有理由隱瞞它——你必須愛這項真理……”。愛命運是對自身命運的肯定,甚至可以不願意現況的任何改變。而永恆輪迴更是這種精神力量的試金石。尼采顯然認為憑著人的意志就能達到這種境界,這使得他的哲學帶著某種唯意志論的傾向。 尼采對向來被視為負面的痛苦有相當高的評價,他厭惡像功利主義那樣僅追求最大快樂值的價值觀,“所有這種以快樂和痛苦、也就是根據附帶和衍生現象做為衡量事情價值的思考模式,都是膚淺的思考模式和天真行為,任何明暸創造力和藝術家良心的人都會嘲笑的看輕它”。他認為痛苦具有積極的意義,因為痛苦使得人們更有智慧及力量。尼采認為美不能獨立於人的判斷而單獨存在,美也是人類的產物。同時尼采也認為力與美是一體兩面的事,“力變的柔和並下降到可見之處,那種下降我稱之為美”。力量充沛與否也可用在對人的美醜判斷上,力量衰弱意味著軟弱、貧乏、無能,所以他說:“沒有什麼比衰退的人更醜的了。”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將美區分為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酒神精神代表的是非理性的狂喜狀態,可稱為“醉”的狀態;日神精神則是沉靜、節制,可用“夢”的狀態來形容。到了《偶像的黃昏》,尼采又改變他的解釋:“兩者都被理解為醉的型別”,而“醉的本質是力量的增加與充滿之感”,尼采認為真正的藝術可以使觀眾感受到當初藝術家創作時力量充盈的狀態(即醉感),“藝術品的作用在於激起創造狀態,激發醉境”。 尼采在美學上另一項理論即是將藝術和生理結合起來:“美學只是一種應用生理學。”,因為他認為“一個人在藝術構思中消耗的力和在性行為中消耗的力是同一種力。”“所有的美都可以激起生殖欲……包括**及最精神性的創造。”而藝術家是**旺盛的一群人,“藝術家按照其性質來說恐怕難免是好色之徒。”但他們卻曉得節制以儲存力量創作。尼采的美學思想及藝術救贖的觀念具體的呈現在他的人生取向上。他認為人在欣賞美的時候同時也會渴望成為美的東西,而他也相信人們也能夠將的人生塑造成一件能予人美感的藝術品,這也算一種藝術創作。“給人的個性一種‘風格’,這是一種稀少且崇高的藝術!”而這個過程能夠成為忍受這個世界醜陋部分的支柱之一:“人應該對自己感到滿意,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對‘人的面目’完全忍受。”但風格並不能隨心所欲的塑造,尼采不相信人像薩特說的“存在先於本質”,而是已經被某種先天的本質決定,而人們應該順著自己的本質去發展。所以他說:“你的良知在對你說什麼?你要成為你自己。許多倫理都屬於平等主義,像基督教中強調的“上帝之前人人平等”、康德的倫理學中也賦予人都具有相同的尊嚴和價值,就連在功利主義那裡,在計算最大快樂值時,每個人的感覺都被納入同等的考量。但尼采極力反對這種觀念,他認為每個人的心性素質都是不同的,“人並不平等,他們也不會變平等!”鼓吹人人平等更無正當性,因為這種概念有礙於人整體素質的提升,他形容“平等的說教者”是“毒蜘蛛”。普遍主義也是常見的倫理觀念,其基本概念為:一道德律應該被推廣到所有人身上。尼采則認為每個人的素質、性格都不相同,對應的道德義務也該有所差別,“對高等人是營養和愉悅的東西,對非常不同的低等人一定接近是毒藥。一般人的德性對哲學家也許意味著惡習與弱點”。他進一步闡述每個行為的特殊性:“任何人仍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會這麼做’就是還沒鏢有對自知邁出五步。則的話他就會知道根本沒有,也不能有一樣的行動。” 尼采並不認為人有充分的自由意志,“一個人本質的命定性不能由所有那曾經是以及將會是的命定性分開”。自由意志即是把意志當作不能再追溯其因的自因,他說自因是:“目前為止被人想出來最佳的自相矛盾。”那當初為什麼會有自由意志這種理論的出現?尼采的回答是:“人被認為是自由的以便他們可以被判斷或懲罰。”一般而言惡往往被視為欲除之而後快的東西,但尼采認為惡的存在是有價值的,它有刺激人類的功效:“所謂善就是能保護人類的,所謂惡就是不利於人類的。但事實上,惡的刺激所帶給人類相當程度之事當且不可或缺的儲存維護上,其影響是和善一樣的—只是它們的作用不同罷了。”尼采在道德批判上另一項成就即是提出了主人奴隸道德說,以心理的角度剖析道德中奴隸道德的成分。尼采認為道德的起源是當弱者被強者欺凌時,便運用他們的精神力量,製造出良心譴責、善惡等來抵制強者的進犯。奴隸道德通常帶著怨恨及衍生而來的反動心態。例如企圖將具有創造力量的強者的價值拉平,而將他們的特性,轉換為成具倫理意義的“惡”;自己身上軟弱的性質,轉換成“善”等。尼采因為根本不相信有先於人存在的道德來源,所以以奴隸道德來質疑傳統道德(尤指基督教道德)來源的正當性。尼采對國家是頗有微詞的,他也自稱為“最後一個反政治的德國人”,“國家……在那裡所有的人都失去了自我……所有人的慢性自殺被稱為‘生峮活’”。他對其母國—德國在普法戰爭後呈現的那種自大、德國至上的氣氛尤為不滿,“德意志所到之處,就敗壞了那裡的文化”。他的批評主要是建立於他對文化的關心上:“文化與國家……是對立的……所有偉大的文化時代都是政治衰落的時代:凡是在文化上是偉大的永遠都是非政治的,甚至是反政治的。”他較欣賞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而不是德國的原因就在於此。尼采反對那種標榜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價值觀,他視之為“小政治”(kli

e

politik),相對於此,尼采期盼的是關心以那個等級的人領導國家的“大政治”(g

oβe

politik),“搞小政治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下個世紀將會為我們帶來為支配地球而產生的戰爭—搞大政治的衝動”。 尼采再三強調人的等級之分,這些想法可謂他倫理思想的寫照。因此他也反對民主政治,尼采認為民主思想乃是根源自基督教,“民主運動是基督教運動的繼承人”。這背後又有弱者想把強者的價值也拉平的心態作祟。 但尼采對社會主義也無好感,因為他在其中發現太多報復心:“在今天的暴民中我最恨誰?社會主義的暴民,他們是下等人們的使徒,他們損害工人的本能、快感及對其渺小生存滿足感,他們使工人嫉妒、教他們復仇。” 尼采曾在《反基督》一書中,粗略的道出他所認為理想的社會制度。他把社會階級分成三等:第一等是最有精神力量的菁英份子,創造價值,由他們擔任統治者的角色。第二等人是意志或性格堅強的人,他們聽命於第一階級,負責維護社會秩序及執法。等三等人是最多數的平庸大眾,滿足於他們平凡的生活。尼采也強調對於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而言這三種階級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也不贊成以強凌弱,他認為高等人善待比他低等的人是應該的。“事實上,如果要有例外的人,平凡的人是首先就需要的必然:高等文化依存於其上。例外的人應該對待平凡者比他自己和同等級者更溫柔,這不是出自內心的禮貌—這根本是他的義務”,這種“例外的人”甚至可以用“具有基督心靈的羅**撒”來形容。至於如何實行這種社會制度?尼采對於這個問題則沒有答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