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東非就一直都重視軍隊的熱帶叢林作戰培訓,但基本上都是在本土的熱帶雨林區域進行,缺乏大規模實戰經驗。
而東加里曼丹就是真實的戰場,在過去兩年裡深刻檢驗了東非軍隊的熱帶叢林作戰能力。
至於最終結果,只能說勉強在及格線以上,為了圍剿兩個蘇丹國的殘餘勢力,東非的傷亡資料並不算太好看。
而這也並不出乎意料,畢竟恩斯特很清楚,畢竟東非在南洋地區的殖民和其他國家是不一樣的。
其他國家講究以“德”服人,只要擺平了當地上層社會,讓他們心甘情願的為各國服務,基本上不會爆發激烈戰爭衝突。
最典型的就是印度,比如說印度發生的一些起義和暴動,甚至不需要英國人自己出手,印度的王公貴族們就自行解決了。
兩者其實屬於共生關係,而他們聯合在一起寄生在底層民眾身上,說通俗點就是帝國主義列強和他們扶持的買辦。
他們是可以共生的,既然如此,自然也不需要拼的你死我活。
反觀東非就不一樣,東非在南洋的殖民活動,根本不需要扶持買辦,東非向來執行的都是“去人留地”政策。
這也註定了當地勢力會齊心協力對抗東非這個生死大敵。
克里斯蒂亞諾說道:“只要處理好克拉地峽領地,帝國在南洋地區的殖民體系基本形成,這個時候有沒有控制馬六甲海峽,對於東非而言都不再是決定性因素。”
畢竟從東非到南洋並非只有馬六甲海峽一條道路,事實上東非海軍同樣可以走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之間的巽他海峽。
甚至從東非本土到蘭芳海外省最快的通道就是巽他海峽,反而是走馬六甲海峽還要多繞一些路。
這主要和東非的地理位置有關,東非地跨赤道,國土向兩邊延伸,而東非經濟和人口又集中在南部,港口也是如此。
比如索馬利亞地區千里的海岸線,就很難被利用開發,除了沙漠地帶,人口少這些因素以外,索馬利亞沿海海岸線過於平滑,缺乏優良港口。
而如果船隻從東非南部出發的話,那反而巽他海峽的距離更近,馬六甲海峽的意義對歐亞兩洲的意義才更大。
克里斯蒂亞諾就說道:“巽他海峽就是馬六甲海峽的替代品之一,除此外荷蘭東印度群島間還有其他通道,而我們提前獲得克拉地峽進一步加強了我們在東印度洋和南洋之間的戰略安全。”
“但是巽他海峽畢竟也不在我們手裡,而是被荷蘭人控制,雖然說荷蘭和英國是兩個國家,但我們也要考慮同時被兩個國家同時制裁的可能性,雖然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荷蘭肯定是沒有這個膽識的,要不然東非也不可能輕而易舉的從荷蘭手裡拿走東加里曼丹,甚至原來蘭芳海外省都是荷蘭的勢力範圍。
荷蘭如果敢封鎖巽他海峽,估計第二天整個東印度群島就城頭變幻大王旗了。
“所以克拉地峽領地的建立,也就這意味著帝國在印度洋和南洋之間的穩定且具有經濟意義的通道增加到三條。”
“本土和南洋之間的聯通安全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從而使得我國海軍的有效輻射範圍,從本土拓展到東印度洋和南洋海域。”
“印度洋艦隊隨時可以有效的支援南洋海域的任何衝突。”
“其中克拉地峽的作用,就是為我們提供了東印度洋和暹羅灣兩處海域的戰略支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