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克拉地峽在手,其他國家就不可能切斷帝國和太平洋艦隊之間的聯絡和物資輸送。”
過去太平洋艦隊面臨的最大威脅,就是被切斷海上運輸通道,畢竟太平洋艦隊規模不小,而物資輸送過於依賴馬六甲海峽和巽他海峽。
這就等於把太平洋艦隊的後勤補給線交給了英國人和荷蘭人,東非肯定不能容忍這種風險一直持續下去。
而有了克拉地峽就不一樣了,即便因為他彼河平原沒有劃入克拉地峽領地的原因,東非不可能付出高昂成本建設克拉運河。
前世克拉運河能被提出來,就說明他還是有一點價效比的,畢竟它確實可以縮短歐亞大陸的航線距離。
在沒有他彼河平原的情況下,再搞一條克拉運河,那就要付出多幾倍的成本,雖然東非不是沒有能力建設,但肯定不會做這種賠本買賣。
克里斯蒂亞諾說道:“克拉地峽領地可以建設印太路橋,透過鐵路和公路交通實現東非在南洋和印度洋間的聯絡。”
“這樣我們就能保證克拉地峽東部的港口,透過陸地交通,從而維持一條潛在的物資和貿易通道。”
“而這需要我們在克拉地峽東部,建設修船廠,油庫,戰備物資倉庫等,隨時為太平洋艦隊提供物資,和船舶保養服務。”
“而代價是隻需要建設一條或者多條百公里的公路,就能實現我們的目標,克拉地峽領地最窄處也就一百公里左右,繞開復雜地形也不可能超過兩百公里路程。”
這裡要明確一點,那就是克拉地峽和東非的克拉地峽領地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克拉地峽包括暹羅,東非,以及英國三個國家的領地,而克拉地峽領地只是東非對本國對克拉地峽殖民地區域的描述。
而如果是克拉地峽的話,他的最窄處其實只有五十多公里,但是這個最窄處並不在東非克拉地峽領地境內。
而是北面暹羅的春蓬府和拉廊府兩地,也就是英國人極力阻止東非獲得的區域,如果東非獲得這兩個區域,就只需要建設一條一百公里的運河打通印度洋和太平洋。
而如果是其他地區,那東非如果繼續實行運河方案的話,至少也要兩三百公里,同時還不能借用他彼河河道。
也就是說,當初他彼河平原落入東非手裡的話,東非只需要人工挖一條几十公里的人工河道,再建設一批船閘和水壩等基礎設施,就可以實現這個目標,畢竟利用他彼河原本的河道可以節約大量成本。
也就是說其工程量和巴拿馬運河相比大不了多少,而當時英國的克萊爾爵士自然也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會極力阻止東非實現這個目標。
當然,東非,或者說至少是恩斯特本人從一開始,壓根就沒有打算建設克拉運河,畢竟東非完全可以選擇繞路巽他海峽,或者選擇更遠的爪哇島東部繞過馬六甲海峽,就比如龍目海峽。
這也是東非海軍積極做的事,可以說東非海軍掌握的東印度群島海域水文和地理資料,比荷蘭幾百年的積累都要多的多。
而東非的一部分商船,如果不是受限於巽他海峽糟糕的基礎設施條件的話,也不會選擇繞路馬六甲海峽。
畢竟在東非之前,巽他海峽基本上沒有多少船隻選擇這個路線,以至於巽他海峽兩岸城市基礎設施條件和馬六甲海峽差了十萬八千里。
克里斯蒂亞諾最後說道:“透過陸地建設,連線克拉地峽兩岸,這也就是一條非常短的陸橋,我們將其稱為印太路橋。”
印太路橋雖然是連線印度洋和太平洋兩大洋的重要通道,但是他又不像大陸橋那樣跨度驚人,動輒上千公里,只有區區一百多公里,所以只能說是一座路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