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參加一戰,主要是為了將德國鎮壓下去,而德國則是為了顛覆英國的霸權,總目標沒有實現,兩國自然都十分不甘。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國就算再不甘,也因為戰局的拖延而不得不相互退讓,除了本國內反戰主義的興起,和工黨在歐洲的活動以外,戰局的變化也讓兩國不得不重新把精力放在談判桌上。
而為了促成兩國的和平,這次東非外交部長弗里爾再次遠渡重洋來到荷蘭實際上的政治中心海牙。
上一次弗里爾前往荷蘭,還是為了和荷蘭政府達成南洋地區的勢力重新劃分工作,這次卻成為了調停歐洲戰爭的重要參與者。
這讓弗里爾感慨萬分:“故地重遊,但是這次我身上肩負的卻是整個世界的命運,希望在我們的勸解下,能夠為歐洲和中東迎來真正的和平。”
而前來迎接的弗里爾的荷蘭首相凱波爾對他的話表示了認同:“閣下說的不錯,和平才是大勢所趨,希望這次德國和英國能夠放下芥蒂,徹底結束這場該死的戰爭。”
凱波爾首相如今可以說是最希望歐洲戰爭結束的人之一,雖然他是一個親德首相,但是本身肯定要為荷蘭的利益考慮。
在戰爭初期和中期,荷蘭作為歐洲的交通樞紐,靠著鹿特丹港,萊茵河,鐵路,公路等等,當二道販子賺的盆滿缽滿。
但是戰爭後期,形勢就徹底發生了變化,一方面協約國正式下決心對德國進行封鎖,而荷蘭自然受到了協約國的刁難,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另一方面,五年的戰爭下來,德國這個荷蘭主要收入來源國的國庫基本上也見底了。
總結下來就是如果戰爭繼續下去,荷蘭不僅無利可圖,反而可能被兩大陣營變成新的戰場。
這顯然不是荷蘭政府想看到的,畢竟比利時的慘狀歷歷在目,荷蘭可經不起折騰,像荷蘭這種小國,隨便一場戰爭就可能讓其積累百年的財富,一夜之間化為烏有。
但是,如今的荷蘭,情況可比前世要好的多,前世荷蘭是真正受到了協約國的制裁,而且因為比利時難民問題,引發了糧食和社會危機。
但是,因為東非的存在,這一世荷蘭情況比前世好的多,即便東非不再透過大西洋對德國進行物資輸送後,東非和荷蘭的貿易也沒有中斷,這就讓荷蘭依舊有獲取外部物資的通道。
東非和荷蘭做生意,自然不需要什麼理由,畢竟兩國都是所謂的“中立”國,只不過後期,將貿易規模縮小到協約國可以接受的範疇即可。
也就是足夠荷蘭本國使用,但是無力出口到德國,從而擴大德國戰爭潛力的物資出口規模。
同時,東非從荷蘭招收了大量比利時難民,從而讓荷蘭躲過了難民危機。
而東非之所以願意給予荷蘭這種特殊待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得罪協約國,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單就這些年荷蘭賣給東非的那些殖民地,就註定了東非對荷蘭的態度完全要好的多,這是實打實的利益。
而且,就如之前所說,荷蘭是歐洲最重要的交通樞紐,擁有歐洲最大的吞吐量最大鹿特丹港,陸地交通也十分便利,經濟和工業水平發達,這些基礎條件也值得東非對荷蘭進行拉攏。
所以弗里爾部長對凱波爾首相和顏悅色的說道:“貴國為了歐洲和世界和平做出的努力,我們東非是看在眼裡的,相信等到歐洲和平以後,我們兩國能夠進一步深化經濟,外交,文化等領域的合作,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多的影響力。”
荷蘭本身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歐洲國家,同時其南洋殖民和東非也有交流合作,所以弗里爾不介意繼續加強兩國的關係。
面對弗里爾的示好,凱波爾雖然貴為一國首相,但是也不敢怠慢,可以說自他上任以來,荷蘭政府和東非政府間的交流,比以往都要多的多。
凱波爾首相說道:“我相信貴國能夠在這次會議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給整個歐洲帶來和平,荷蘭政府也希望協助東非多為和平出份力。”
在簡單的交流以後,兩人就帶著人員趕往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