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言:物禁大盛,盛極則衰。目前東非經濟從表面上來看就是處在這個狀態。
世界各國想要避免這種結果,只能開拓新的道路從而擺脫迴圈,英國以及英國之前的歷屆海上霸主,都是透過不斷征服其他地區,從而將本國發展的限制打破。
而這也是世界殖民主義不斷高漲,並且在19世紀末到本世紀初達到頂峰的原因,但是到了一戰爆發時,顯然殖民主義也無法再解決原本的問題了,畢竟世界已經被瓜分殆盡,無法開闢出新的市場。
而這也是英,法兩個舊秩序捍衛者在近些年呈現出頹勢的原因,但是從兩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來看,其實英國和法國發展並不慢,但是相對於美國,東非,德國等新興工業國家就不夠看了。
但是,東非這些後發國家想要突破英法建立的世界秩序也不是一件容易事,而德國就是第一個挑戰者,不過德國在體量上終究難以突破英法設制的桎梏。
但是,德國的地緣劣勢逼迫德國不得不冒險一試,即便不發動戰爭,最後也會被周邊的強國絞殺在搖籃裡。
而東非和美國正是因為遠離歐洲這個是非之地且體量大,反而成了兩國崛起道路上護身符。
實際上,東非在非洲大陸上崛起的過程和美國在北美大陸上崛起的過程難度上相差不多。
美國建立時,面對的敵人主要是北美大陸上的印第安人,而東非面對的則是非洲的班圖人,雖然時間相差了上百年,但是兩百年前的印第安人和東非殖民時期的班圖人,這兩者的文明程度幾乎沒有差別。
前者擅長石器並且創造了文明相對繁榮的石器盛世,後者雖然能夠製造粗糙的鐵器,但是文明相對匱乏,其發源地西非雖然有幾個文明古國,但也是阿拉伯教的次生文明。
但是不管二者發展程度如何,只要他們沒有發展到相對成熟的封建社會階段,面對帶著熱武器的美國人和東非人都不堪一擊。
封建社會對殖民主義還是有一定抵抗能力的,就比如19世紀的遠東帝國,如果當初恩斯特面對班圖人文明程度能達到遠東帝國水準,那萊茵皇室根本就不可能在非洲創下一片基業。
別說封建社會,班圖人大部分都沒有進入奴隸制社會,而是處在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的過渡時期,也只有靠近北非的地方,就比如被東非消滅的布幹達等王國等班圖人政權算是比較初級的封建王國,這還是受到了阿拉伯人的影響。
班圖人的文明甚至不好用傳統的文明判別方式來鑑定,即便是布幹達王國這種封建王國可能奴隸制度也廣泛存在。
這一點就像19世紀的東非和南北戰爭前的美國一樣,毫無疑問美國當時是一個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但是卻存在奴隸制度,而東非就更加複雜了,19世紀的東非完全就是一個大雜燴,奴隸制,農奴制,封建君主制,資本主義甚至公有制都能找得到影子。
這讓東非在世界舞臺上一直都是鶴立雞群的存在,也無怪乎19世紀以前東非搞閉關鎖國這一套,如果不搞閉關鎖國,就東非的社會制度恐怕都能引發國際社會的集體徵討,屬於五毒俱全的型別了。
進入20世紀以後,東非才在制度上逐漸和所謂的“國際社會”接軌,而這個“國際社會”也就是現在的歐洲。
歐洲掌握著世界的話語權和霸權,所以歐洲國家達成統一共識後,自然也就能“定義”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和國家。
而美國和東非之所以能逃過一劫,本身就是對於這兩個國家,歐洲內部各國無法達成統一共識,就像德國和奧匈帝國從來不在社會制度等問題上對東非指手畫腳一樣。
雖然德國和奧匈帝國打心底看不起東非這個非洲暴發戶,但是東非怎麼也算“窮親戚”,半個自己人,而這也是東非在一戰中偏袒同盟國的主要原因之一。
……
1919年10月。
歐洲各國再次在荷蘭海牙進行了第二輪和平會議,而此時距離上第一次和平會議結束已經過去了四個月時間。
第一次和平會議上,雖然法國和奧匈帝國等國家,已經趨向於結束戰爭,但是英國和德國的矛盾卻是歐洲和平的主要阻礙。
英國和德國作為協約國和同盟國的實際領頭人,兩國都不甘心戰爭的輕易結束,畢竟他們都沒有取得想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