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猶重家族。
家族多了,便成了天下。
這就是家天下。
而天下之首,便是皇帝。
上古時期,禹皇取得最高王權,以奉天命自居,召眾邦國君長於塗山相會。
為了鞏固王權,禹皇對王權之下的權力進行了劃分,不再承認諸邦國君長的首領之位。
利用手中的強權,改眾多部落首領為世襲貴族,以現在來看,即是將諸部落首領由王者降為貴族。
禹皇獨享王位,為此鑄九鼎喻九州,王權至高無上,執玉帛者萬國。
夏朝以前,是大同社會,天下為公,首領為賢。
夏朝以降,是一傢俬產,天下為家,父死子繼。
所有的君王,畢其一生,都在做一件事,鞏固自身權力、地位。
夏、商、周,三個上古之朝,所有的君王,都在不斷抬高王權,拉大與下層權力的差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天下的土地、臣民,都是君王一家的私產,正是西周時期提出來的。
從邦國君王降為世襲貴族,為使君王滿意、安心,世襲貴族再降,於是,削去了“貴”字,世族,或者說世家就出現了。
周朝落寞,春秋、戰國,霸主、雄主,紛紛登場,姬姓王權不在,最終為嬴姓所得,秦之一統。
秦王政不再滿足於“君王”的身份、地位,便再次將最高權力抬高,功蓋三皇五帝,那我便為皇帝。
甚至為了最大程度抬高皇帝權力,秦始皇帝連自己的兒子都沒有封王。
扶蘇、胡亥等一干皇子,稱呼依然只是“公子”。
隨後,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霸王項羽,以楚王名義,連封十八王,分王分地,最終難逃烏江自刎。
漢高祖劉邦,既汲取教訓,也沒有汲取教訓,登基為帝,封了九位異姓王。
遭遇變故、反叛後,終與萬千臣民做契,“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自漢以降,王爵便只在皇族中流傳,非皇族為王者,多為權臣。
皇權、王權、世家、大族(門閥)、豪強(門戶)……階級分明,家天下格局基本穩定,兩漢、三國,四百年裡,大多如此。
即便偶有權力變動,階級升降,也是個人的變動,人死後又會迅速回到該在的位置,這格局也沒遭遇破壞。
但遇到了司馬家。
作為世家的司馬家,重新整理了人世間的道德底線,從世家走到了皇族。
正所謂“始作俑者,其無後也”,司馬家知道一切是怎麼來的,也知道皇權、王權之下,世家的距離太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