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大防、範純仁一派察覺到劉摯等人並未因高太后的斥責而收斂,決定採取更為激進的措施。
範純仁聯合數位元老重臣,在朝堂上再次發難,他們以辭官相逼,要求高太后徹查劉摯等人的惡行,還朝堂一片清明。
呂大防在旁慷慨陳詞:“太后,如今朝堂被劉摯之流攪得烏煙瘴氣,若不加以整治,大宋危矣。我等願以辭官為諫,只求太后明察。”
劉摯一方也不甘示弱,王巖叟四處奔走,聯合朔黨成員,上書彈劾呂大防、範純仁把持朝政、結黨營私,聲稱他們才是導致朝廷混亂的根源。
朝堂之上,雙方你來我往,互不相讓,局勢愈發緊張。
高太后看著滿朝文武的爭鬥,心中又氣又急,卻一時難以找到平息紛爭的辦法。
在大宋朝堂上,隨著黨爭的持續,越來越多的官員被捲入其中,朝廷的正常運轉幾乎陷入停滯。
高太后無奈之下,只得召集幾位德高望重的元老進宮商議,試圖找到解決黨爭的辦法。
然而,各方利益錯綜複雜,元老們也一時難以給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他們倒是分別尋了劉摯、呂大防、範純仁等人進行調和,但黨爭一起,又豈是他們這會兒可以控制得住的?
黨爭的核心是權力和資源的爭奪。
不同派系的官員往往與地方豪強、士族、商業集團等形成利益共同體。
一旦黨爭開啟,既得利益者會全力維護自身地位,形成“一損俱損”的攻防態勢。
而在專制皇權下,權力分配具有排他性。
黨爭的勝者往往壟斷官職、科舉名額和話語權,失敗者則被邊緣化甚至清算。
這種“贏者通吃”的規則使得雙方難以妥協,只能以徹底消滅對手為目標。
而在黨爭過程之中,雙方通常將自身立場包裝為“捍衛正道”,將對手汙名化為“禍國奸邪”。
這種道德化的敘事使妥協被視為背叛,理性政策討論被立場站隊取代。
所以,這是誰也沒有辦法妥協的。
而其中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在黨爭中,失敗者擔心被清算,勝利者恐懼報復,雙方陷入“先下手為強”的猜忌鏈。
所以,黨爭一旦開始了,想要停下來是很難的,除非是一方將另一方徹底給打入塵埃,否則根本就沒有停歇的時候。
因此高太后尋範純仁劉摯等人調和的時候,眾人口上說好好好,但隨後又立即發動彈劾。
高太后尋他們問為什麼不守諾言云雲,然後便會又吵起來,說對方乃是小人,不守規矩云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