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張玉說出了自己的理由。
論及大明西征軍中最合適去尋朱肅的將領,無非是他張玉、徐增壽、以及姚廣孝三人最為合適。但這三人在西征軍中皆擔當要職,等閒難以騰出手來。
再次一級的將領如王先、朱能、丘福、馬哈木等人,對朱肅的感情則並不深厚。這也就無法保證,他們能夠克服遙遠的路途與可能存在的艱難險阻,始終堅定信念,一定要尋到遠在里斯本的朱肅的行蹤。
而張輔……則是一個在眾人料想之外的合適之選。
首先,作為朱棣的親衛,張輔忠誠可靠,曾數度為了相救朱棣豁出性命。
其次,張輔作為張玉的長子,和於張家有大恩的周王朱肅也有關聯,必定會在此事上竭盡全力,不敢怠慢絲毫。
最後,張輔年紀不長,不容易受人注目。若是隻為了遣返俘虜,明軍卻派出了類似徐增壽這樣的大將,這或許反而會使得路途中的西方諸國過度驚懼。
由張輔這樣的小將帶兵,恰好合適。
而在朱棣而言,張輔也是他十分信任的一名部署。一則,張家父子皆忠心可靠,張輔身為他的親衛,平素所為,朱棣皆看在眼中。其勇敢果毅之處,不下於乃父張玉。
二則,對於張輔身上有何樣的潛力,朱棣也是清楚的。他知道在原先的歷史上,張輔會帶領大明王師,為大明收復安南,其聲勢威名,在安南甚至能止小兒夜啼。
雖說此時張輔年歲尚輕,經驗仍嫌不足,但卻足可說明其本為良材。他絕對有足以擔當大任的能耐。
一番計議過後,朱棣命張輔率一百燕王親衛,以奉還戰俘、索要贖金為名,押送法國伯爵約翰以及一眾歐洲貴族,一路前往歐洲西部探察。
張輔初次獨當一面,所擔當的便是如此大任,不由得心懷激盪,當著眾人的面,向朱棣立下軍令狀,立誓一定要為朱棣聯絡上里斯本的明軍部隊,朱棣出言勉勵,並親自為張輔奉酒壯行。
此時仍屬寒冬,且大軍亦需修整,於是朱棣乾脆譴使節發書致歐洲各國商議停戰事宜,言明大明將派遣使團押送俘虜的各國貴族前往,要各國預先備好贖金。
另一面,則命大軍加緊修整,秣馬厲兵,以待開春再戰。
張輔遂押送著一眾俘虜啟程,以使團為掩護,開始往歐洲西部進發。他懷揣著燕王朱棣的殷殷期盼,朱棣希望他能夠聯絡上週王朱肅,確保朱肅平安無事的同時,和朱肅約定同時對歐洲教廷發兵,朱棣攻羅馬教廷,朱肅攻阿維尼翁教廷,以奠定大明第一次大征服時代的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