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章十三更)
自從江小海和沈一說開後,他們並沒有詳細地聊過特物局,更別說特物局裡的人分別是什麼動物。
他們心照不宣地只關注彼此,對於他人的隱私,默契地沒有提起。
不過還是有一個例外。
畢竟姓孫的猴子,對於在中國境內的長大孩子來說,很難不去在意。
“你問猴哥的名字呀,”江小海絲毫體會不到沈一的心情,他紅口白牙,一開一合,輕飄飄地就道,“猴哥叫孫二聖。”
自古以來,“孫大聖”鼎鼎大名,“孫二聖”彷彿一下子從“康師傅”,拐到了“康帥傅”。
沈一說不上是失望,還是覺得果然如此,反正江小海後面的話,他幾乎沒聽進去,只記得一句孫二聖認為他們猴界最厲害的就是孫悟空了。
他點點頭,深以為然。
基於此,關於特物局的成員,沈一之前只知道江小海、毛舜章和張北山,現在又多了個孫二聖。
他們四個人,四個姓,不曾想,特物局背後還有這麼一段故事。
“張局原本是張若臻奶奶女兒養的貓,遺憾的是,張奶奶的女兒很早就去世了,是癌症,所以張局最後才由張奶奶收養。”
如今江小海說話,條理越來越清晰,不需要沈一挑挑揀揀,從中擇取重點,補充缺失的邏輯,只要順著他說話的順序聽下去,足以使他將這則故事娓娓道來。
.
張若臻和張堯文,沈一是從教科書上認識她們的。
他之所以會驚訝,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就像看《西遊記》的時候,孫悟空突然跳出來,在他面前說話。
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人,肯定和虛擬角色不一樣,但當他知道,他曾離教科書上的科學家這麼近,跟看見孫悟空也沒什麼區別。
“張奶奶年輕的時候,一心撲在工作上,和丈夫聚少離多,最終離婚收場,女兒由丈夫扶養。”
意外,又不那麼意外,那個年代的科研工作有多辛苦,沈一雖然沒有親身體驗過,但從書上、電視上,也可以窺見一二。
“事情過去太久,很多細節我們無從得知,張奶奶和張局也不是會說這些的人,只知道張奶奶的前夫後來再婚了,生了別的孩子,張奶奶呢,還是一心撲在工作上,一直到退休,知道她女兒得了癌症。”
一開始,江小海就把結局告訴了沈一,但隨著他的講述,細節一點一點鋪陳開,沈一心底五味雜陳。
生與死,是橫亙在一條生命之間最遠的距離,在這段距離當中,還涵蓋了一個生命所有的喜怒哀樂和愛恨情仇,是線性時間裡延伸出來的廣度和深度,也是別人嘴裡,只言片語概括的一生。
“張奶奶的前夫組建了新的家庭,女兒未婚未育,照顧女兒的重擔就落在了張奶奶身上。”
在特物局口口相傳的背景故事裡,張堯文沒有告訴後來者:
女兒因為小時候沒得到過母親的悉心照料,曾一度怨恨過母親,尤其是在父親再婚後,明明是自己的親生父親,她卻始終擺脫不了寄人籬下的感覺。
可是恨往往伴隨著愛出現,她也無數次幻想過,母親在知曉她的處境,前來把她帶走,但一次也沒有實現過。
她就在幻想裡,愛了母親一次又一次,等到幻想破滅後,又恨了母親一次又一次。
直至長大,必須在社會裡立足,養活自己,她才明白身為女性的處境。
社會上,多的是父親在外打拼,母親照顧家庭,對此,很少有人會質疑父親,為什麼放在母親身上,會落得完全相反的下場。
她理解得太晚,年少時和母親之間裂開的那條鴻溝,並不是長大後,一句簡單的理解就能填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