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是鼓勵行善,這沒什麼不好。
而“無心為惡”,難道就不是“惡”了嗎?
此“惡”如若不罰,又豈能對得起受害者?人家就活該受你的無心之失,無妄之災?
江慧嘉不是正義使者,但她也願意為飽受疫病之害的苦難百姓們盡一份力所能及之力。
她或許罰不了惡,但她可以“賞善”!
穿越千年,行醫兩世,就算做不到完全的無私,達不到最高境界的大愛仁心,但一個“無愧於心”,她難道不該做到嗎?
江慧嘉沒有預料到的是,她只求無愧於心的舉動,最後卻得到了眾醫家無限的尊崇。
最先表示拜服的不是成太醫,反而是吳太醫與卓太醫。
尤其是卓太醫,他掩面了片刻,隨即雙手抱拳,對著江慧嘉深深一揖,又嘆又愧道:“是吳某小人之心了,江神醫襟懷磊落,大義高志,我輩當以弟子禮執之!”
其餘人莫不紛紛認同。
誰敢不認同?
這可不僅僅是傳道授業之恩,這是真正的秘技相傳!
天地君親師,此為儒家禮儀之綱常、根本。
誰敢欺師滅祖?
江慧嘉此舉,對眾醫者而言,縱然不是如父親傳的那種師恩,也比許多隻傳皮毛的師父不知強到哪裡去呢。
眾人稱一句半師絕不為過。
是江慧嘉的靈魂畢竟來自後世,對秘技傳承、師徒之道不如古人理解深刻,這才低估了眾人的反應。
這倒有個好處。
接下來她再組織眾醫者編寫治疫守則,行事就十分順利了。
眾醫者莫不奉她為圭臬,即便她提出的一些觀點有人不認同,也無人直愣愣反駁,最多是小心提議,只要江慧嘉能拿出理由,或一意堅持,要說服大家也很容易。
三日後,江慧嘉的治疫守則出現在了皇帝的案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