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剎山
喀朗神歿後,我和倚泉共同離了中府,在過去東鄉北部的州郡中尋了一處山口居住。那地偏僻,未曾受到連年戰爭多擾,持舊日蓊然翠綠,山溪似錦的樣貌。我二人似心照不宣,不曾提舊日族邸,亦未同海,梁,俄,魏,胥,成,湘七望族的倖存者一併恢複東鄉城市,重修往日面貌,唯以青竹為基,山石為臺,在那山中建小屋一座,兄弟二人共住,日出修行,編竹,雕石,日落冥思幽暗,不知過多少年歲。俗話有言:“生老病死,凡人皆然,欲使脫離,添縛增纏。”其理甚矣!於常人言,恰因如此,我二人那時的生活與其中滋味,自是難以想象。是夜坐於屋下,望梁間明月,常二人寂然無聲,唯面目慘悽然。我二人俱已辟穀,甚時連睡眠也不需,實在是不知為何還遵照著人間的作息,因歲星起落,四時流轉,時辰變化,更換衣物,動作緩行。時而數月,恐有數年,我二人雖日日碰面,卻彼此不言,披衣帶鬥,一上一下,相背而去。我記得,那山之後有一小潭,上落瀑布,倚泉常去其中運功冥想,如他最初出家修行時般。他五行主水,又喜音好樂,瀑布水潭,最適他修行。他不曾對功法上心,我亦知他時至那日,也從來不曾願望過得道長生,只是塵緣已被緣法了斷,使他無欲無求,便落在此罷了。有時我同他相遇,偶發意外,回頭遙望,見他輕盈離去。他那時修行不到五十年,已功過子非二百年時之力,不在我之下了。
“……《誥書》說,君主應明志,修德,奉天履下,我以為虛偽。”
我目視眼前小童,忍俊不禁。窗外落雪,我二人對視,只見他面色認真,而聲色清澈。
“如此我便知你如何惹先生發怒了,倚泉。《誥書》乃上古明德訓史之書,為播廣敏德,傳嘉行於後世而護東鄉萬年有賴,由仙師所作,又受天尊親許,字字皆言戒律,克己,德王,護民,你如何不喜?”
我問他。如是一言,真實可見:這小小孤童,己身不察,亦深困惑,不知為何對此樹德之書,如此厭惡。
那時無知——倚泉於修道之事上,天賦遠勝於我。只是他出生時刑母克父,那隻降在落雪屋前紅鶴,終被認為不祥,不曾廣揚了。
“我……我難以說清,老爺。”倚泉艱難道:“我只是覺得……”
剎那,我又想起我妹妹來,心中又想他只是童言無忌,不曾深思,反勸他道:“泉弟,我雖為仙家,世年不長,你稱我為兄長便是,不必以上下相稱。”
此言,倒使他放鬆了。倚泉童年艱難而心性無暇,凡人待他好,他必記在心中,後日如一相報;人如為難艱險,他也從不計較。只是他早年,始終難辨善惡,於世不解,但聽我一言,便信了我,如實道來:
“它既勸人不亂行,不亂心,勤奮精業後,又道‘……願得生民保居,乃以世王’,這意思不就是,只有這樣做了,才可以世世代代為王嗎?我又聽先生說,若帝王不敬上天,不克明德,天尊便可降罪於臣子之手,使其替天革命,改朝換代……這豈不是說,從來沒有一個朝代的帝王,做到了恪守美德嗎?”
他急切對我道,雙手在空中所舞。我不料此言,一時怔愣。
倚泉眨眼看我,其童稚面目,與後來山居時一般,顯些悲傷:
“我以為,守德,是人人應做,極簡單的事,這樣一本古書,使我們日日背誦,所言卻不過如此,甚至最後,論及為何要守德,是因為如此,民眾才能安居樂業,帝王之家才能世代為王……太過虛偽!”彼小童,怎知其所言為何!只隨其七情所動,恣意言說:“那到底是為了守德行,才剋制自己不享樂暴亂,還是為了生活安定,世代為王,才修身明德?”
倚泉道。我長久看他,心道此子非常人,面上不由苦笑。此笑,似於他而言,有些嘉言懷柔意味,令他悲哀。我那時略以‘民生而有情,無上制約則亂’答他,道王朝安定,世代接續,可保天下安定,於民有利,不必錯解,誤解。至於世代更疊,有命有運,乃因天地萬物為陰陽生化,皆有其氣數,此非人力所得,乃天地之觀,不可道帝王無德。
“你若對此執著,”我末了,以玩笑寬慰他:“不如隨我出家,一同修陰陽道理,察天地貞觀之道,可好?”
他那時似對我是十分不滿的。
“不!”倚泉答我,轉身便走了。我在背後看他,不由莞爾,焉能想象身後種種?
“人愧於德!”大戰爆發時,倚泉悲痛的聲音,至今回響在我耳邊。萬物乃陰陽生化,況乎人哉?
豈逃其理……豈逃其數……
“你方從藍山返回,是不是?”子非問我,迎我入右方儀隊,上下視我倉皇行裝,面色微變:“何以如此慌張,可是遇到了什麼險事?”
我出使藍山之事,雖不曾廣傳,道門內總有些師兄弟聞說,見我驟自出現都是暗中目視。我本先前勞累,已運清過度,不得整理儀表,且清濁亂,陰陽分則七情動,仙家亦不全免其理,聞他一言,心中卻忽亂,出現張我不曾料想應見的面孔來,且不由自主,剎那間便以為,此思緒,便對師尊,也不可言說,慌忙理心正袍,複直腰身,化冠帶拂塵,面露微笑,靜默片刻,得周身木氣噴湧,遮周遭視線,方對子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