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強則國強!”
無數的觀眾隔著螢幕說了這句話,或慷慨激昂,或聲音微小之中透露出無窮的堅定,或在心中咆哮!
范仲淹的言論,和這句話簡直異曲同工!
“將以年輕人為主體創造的功勞奪走大半,只留下一小部分歸於年輕人。”
江逸走到山邊上,極目遠眺,面露沉思和不解:
“蛋糕分明是年輕人傾盡全力,嘔心瀝血,付出了主要心血造就的,但往往只能跟在後面喝湯,是許多企業的常態。”
江逸不由想起了江薄雅那個老妖婆,想起不僅是他自己,就連其他同行,也或多或少地受過背刺。
如遞上來的發言稿是張白紙,如耳麥裡突然沒有了聲音,似乎只有年輕人想不到的,就沒有人做不出來的。
“這可不好,不好……”范仲淹連連搖頭,卻也知道,僅憑自己三言兩語,根本無法改變什麼。
江逸繼續道:“當晚輩帶後世的觀眾們翻開華夏的典籍,發現但凡盛世,無不少年英才輩出,而這些時代往往對應著這樣一個大背景——”
“什麼背景?”范仲淹布鞋踩過草地,走到江逸邊上。
江逸回道:“不拘一格降人才!”
“所幸,後世也正生逢在這樣的盛世之中,青年人才一直以來都得到了整個大環境的重視,後世一直重視對青年人才的培養和重用,許多地方都提供了很多吸引和優待人才的措施,但凡有才之士,都可以在大環境下試著一展抱負。”
“至於一些行業中的部分現象,更多的還是需要我們這幾代人把心態轉換過來,不求所有,但只要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做到屠龍少年不成惡龍,總有一天,我們能夠開拓出一個更加宏偉的時代。”
“唉,難,難……”
許多中年人嘆了口氣,連連搖頭:“我們當初也是這樣想的,可等我們成了公司的領導之後,眼睜睜看著只要我說幾句話,就能給自己帶來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利益時,怎麼可能看著大頭落到下屬手下呢?”
年輕人陷入沉思,這會就連他們也看不清自己未來是什麼樣的,他們很有可能會成為和憫農的人一樣,也可能向范仲淹學習。
但這個過程中,將要失去多少?
范仲淹說道:“如你所說,老夫也只能期望,後世能有更多的人,能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了。”
“只是這需要有一代人挺身而出,願意在喝完湯可以吃肉之後,可以把肉更多地讓給年輕人。”
“除此之外,還需要有往後幾代人的堅守和傳承,才能大致改變這等局面,這無異於大秦從秦孝公開始之後的圖強之路,難如登天。”
范仲淹更加憂慮了:“老夫從來便知,以我一人之力,根本無法改變這些,因此只能做到嚴於律己,不落世俗,竭誠為民。”
“晚輩從典籍中看到,在天聖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歲的時候,章獻太后仍然還把持著朝政。”
“在當年冬至之時,仁宗準備率領百官在會慶殿為太后祝壽,滿朝文武無一人敢反對,是您堅決認為這一做法混淆了家禮與國禮,並上奏向仁宗直言,他雖然有侍奉親長的義務,但沒有做她臣子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