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你可看到?”
朱元璋冷然問道:“這本該是你最大的倚仗。”
朱由檢點了點頭,心頭百感交集。
“盧象升死後,楊嗣昌等人又在試圖給他營造逃亡之名,這就是你明朝的文武百官,他們固然有錯,但你作為君主,搖擺不定,自然會讓臣子妄加猜忌。”
“你也算是皇權在手的皇帝,可惜,你從未堅定到底地貫徹過一件事,君王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臣子的判斷,也怪自萬曆始,大明就未留下好底子。”
“你接手的朝廷兩派林立,你又沒有根基,更無一心一意為國的良臣輔佐,難免劍走偏鋒或是失策,換了任何一人,在你的位置上皆不會好受。”
朱元璋神色略微緩和地看向朱由檢,看到朱由檢身上的補丁,他的氣終究是消了一些。
這位後世是真沒有能力,可他的父兄留給他的又是怎樣一個天下?
但凡他們有一番正常的作為,攤子又何至於如此之爛?
比起前面幾位,朱由檢到底是心懷大明,到底是一步一步地為匡扶大明江山做了各種努力,哪怕這個方向是錯的,可那又怎麼辦呢?
誰讓他老朱家明末這幾代就沒出個有本事點的,朱由檢受命於危難之際,只可惜無濟世之才罷了。
但話說回來,明末年間,除非再來一個始皇帝,這種在政治舉措上可謂舉世無雙的千古一帝,能有無可置疑的能力肅清這副爛攤子之外,換誰來都得頭疼。
見朱元璋神色好了些,朱由檢心頭的愧疚越發增多,他多想老祖宗能一劍砍了他,他多想自己能優秀一些,能夠復興大明!
可惜,他從始至終,都只是朱由檢。
他曾經對自己的兄長說過,自己不能坐這天下,可是兄長駕崩,大明江山後繼無人,他不上,還有誰能上呢?
在對待自己上,朱由檢真正做到了勤儉勤奮,多少人當了皇帝之後就安於享樂,巴不得天天醉生夢死,最起碼也會讓自己錦衣玉食。
但他,皇袍之內穿的是補丁衣服,早上五點多就開始學習、上朝、批閱奏摺,甚至到了深夜都無法入眠,很少睡夠4小時以上,導致二十歲的時候就有了白髮。
可想而知,他接手的到底是怎樣一個天下。
可以認定的是,朱由檢雖然沒有政治經驗,但不會比正常人笨。
若局面真的是正常人想想就能解決的,他沒有理由解決不好,可坐在那個位置上,面對的就是一整個國家大局,他有很多需要綜合考慮的因素。
在軍事和對外方面,搖擺不定、殺將、誣將等等,都是他造成的悲劇。
只是,這個悲劇的根源的確有極大一部分源自臣子,別的不說,單就拿貞觀那些文臣出來,異族入侵邊關,且看他們是主戰還是主和?
再把始皇帝放到這來,且看他會不會有議和的心思?
君不堅定,文不堅定,武將在戰場上殺得再狠,又有何用呢?
畢竟,在朝堂上可以說話的,論勾心鬥角最拿手的,還得是文臣。
再就是大明朝的官員問題了,面對各地的天災,朱由檢的反應是迅速而果斷的,他會第一時間調撥糧食和賑災物資去災區,並且多次調撥過,並未吝嗇。
只可惜父兄給他留下的官員底子實在是太爛了,他們一層一層地剋扣,真正到百姓手裡的時候就只剩下了米粥。
古代這等災情,從解救到恢復最起碼也得一年起步,可百姓們如何憑米粥撐一年,朱由檢以為給的不少了,可百姓們依然痛苦,這,又怎麼不算是臣子的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