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文人何苦為難文人,各行何苦為難同行,但事實就是死道友不死貧道。
因此,我們的辛先祖何止是在生前鬱郁不得志,就連死後,也有人想讓他不得安寧,恨不得把他從墳裡拖出來再彈劾幾頓。
腦海中的思緒萬千,在現實不過轉瞬之間。
江逸快速回過神來,聽辛棄疾說道:“北伐之事我亦知曉,可恨我垂垂老矣,身體每況愈下,已無力再為百姓再做些什麼。”
江逸並未接這話茬,他打算刻意繞開這個傷心話題,只說道:“在這期間,飛虎軍分戍信陽、武昌。”
“嘉定十年(1217年)前後,飛虎軍開始在信陽及周邊地區,多次進行規模作戰。”
“後來,孟珙也在嘉定十五年,創立飛虎營,朝廷下旨湖之南安撫司起發潭州飛虎馬步軍二千人,前往禦敵。”
“飛虎軍在壽昌立下了不少功勞,成功守護了一方百姓的平安,但在第二年的時候,壽昌知軍朱索想請飛虎軍和家屬永久屯駐在壽昌,差點引起兵變,最後不得不取消。”
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到,飛虎軍在當時有多吃香,他們到哪就能保哪一方的平安,在那個朝廷越發潰散的時代,飛虎軍已經承擔起了更多重要的使命。
辛棄疾聽到這些話,內心頗為欣喜,之後的飛虎軍雖和他沒多大關係,但這個軍號可是他創立的,飛虎軍的威名也是由他打出來的,作為開拓者,辛棄疾完成了屬於他的歷史使命。
並且,這個使命還為南宋抗金抗蒙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早在辛棄疾壯年的時候,當時的飛虎軍就已經被金人畏稱為“虎兒軍”!
飛虎軍從那時起,就代表了地方軍隊的上等戰力,之後還逐漸由地方軍隊發展成國家軍隊,戍守的地區包括湖之南、廣之西、湖之北、江之西等,幾乎是南宋一半的地區!
早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們象徵的就是戰力、紀律、精神!
若沒有這樣的功績和威懾力,之後那些將領怎麼可能還會沿用飛虎這個軍號,任憑一個兩三千人數的軍隊派生出其他軍隊?
“紹定二年時,壽昌的飛虎軍被陸續抽往西省收捕峒寇,壽昌軍還自行招募士兵,創招飛虎軍,永久屯駐,以“御前飛虎軍壽昌軍駐札”為號。此即——
壽昌飛虎軍!”
可想而知,飛虎軍當時在各地打出的威名!
“飛虎軍先後歷經大戰,光後世典籍可查的就有六次,其中一次失敗,一次先敗後勝。可以說較好的完成了鎮守一方的任務。”
“史稱:盜賊不起,蠻猺帖息,一路賴之以安!”
“在對外戰績上,飛虎軍對金、蒙各有兩次,可謂勝負各半,對當時的南宋來說已經算是極好。”
“他們不過兩三千的規模,根本算不上是軍隊主力,但是,一旦戰爭爆發,許多人都會想到徵調飛虎軍去戰鬥!”
江逸說到這,就不打算再繼續說飛虎軍了。
這些雖然可以從側面反映出飛虎軍的實力,但同時,也表明南宋的正規軍越來越不堪重用,朝廷越來越無兵可用的現象……
象徵這個朝代,終將滅亡。
可憐的飛虎將士,早已成為南宋在軍事上,最終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