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語泰伯篇中,您的弟子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記載在了‘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下,再下句便是‘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若是說記錄您言行的弟子,在這些句子的前後順序上沒有嚴謹安排,東一句西一句,晚輩是萬萬不信的。”
江逸說出了自己的分析:“晚輩認為,他們極有可能會像論語中有各種篇的劃分一樣,先是想好要記載的是哪一篇,然後再回憶內容,回憶先後,最後記載,這是最為通用、規整和有效率的辦法,您教匯出來的賢人和弟子不可能想不出來。”
“所以晚輩斗膽認為這三句話的意思應當聯絡於一處,便是”
“興起在詩,卓立在禮,完成在樂。”
“百姓們若是認同,我們就要引導他們在這條道路上繼續走下去,百姓若是不認同,我們也當啟迪教化,而不能用強權逼迫。”
“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窮困,就會犯上作亂。對於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厲害,也會出亂子。”
當聽到這一連串解釋的時候,無數的觀眾都瞪大了眼睛。
“媽媽呀,這三句連起來也太通順了,我竟然有些信了怎麼辦?”
“到底真的假的呦,真要這樣說的話,孔聖人的確沒有愚民的意思啊!”
“我忽然有些明白,為什麼聖人能夠譽滿千古了!”
“我突然意識到一件事情,如果儒家真的愚民的話,早在戰國時期就成書的論語,難道就沒有有骨氣和能力的百姓和士子讀嘛,難道兩千多年都出不了一群能推翻儒家或者反抗論語的狠人?”
直播間的彈幕瞬間瘋漲,這個理論讓支援第二、三點的學者們心頭更加大定,認為這就是最靠譜的觀點!
存在即合理,兩千多年都沒有人去推翻,難道是那個時期的百姓都傻得離譜?
最大的可能就是他們絕大部分人都覺得這句話並沒有大的問題,甚至極有可能符合人心所向!
支援二、三觀點的學者更加確信,自己對這句話理解的大方向絕對沒錯!
而第一種觀點的人則沉默不語,開始思考,真的像典藏華夏說的這樣麼?
難道,真的不是華夏臺在洗白孔聖麼?
想起孔聖這一生的所作所為,再聯想起江逸所說,只看寥寥幾語,就認為一個一生致力於有教無類的聖人在愚民,這難道不是抹黑,這難道不是對古人的偏見?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疑自己。
當然,依然也有些人是持否定態度的,畢竟這是古人,每個人對他們的理解,可大同,但全同幾乎不可能實現。
“突然有些激動了是怎麼回事,聽江神這麼一解釋,我竟然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是啊,可能我們真的冤枉孔聖了!”
“可是二三個觀點的人都符合孔聖的主張哎,為什麼江神選擇三,到底哪個更具備可信度?”
“不要著急,江神肯定會給我們答案的!”
觀眾們對江逸又來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