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成這趟太陽系內層空間之行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考察未來的環太陽超大型強子對撞機建設專案。
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幾乎與工業科技有關的所有領域都已經達到基礎物理理論的極限。
特別是紅星公司,代表著人類最先進的重工業科技水平,已經有十幾年沒有重大科技突破了。
超距通訊的實現是一種取巧方式,崑崙研究院雖然發明了超距通訊技術,但仍然對其中的量子糾纏無法從物理理論上進行合理解釋,人工重力技術同樣如此。
這種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限制了這兩項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應用。
而在關鍵性的空間技術領域,經過崑崙研究院多年的攻關,得出的結論是如果沒有基礎物理理論的突破,超光速航行以及曲率引擎技術根本不可能實現。
鍾成二十多年前就向葉文欣許諾,只要條件允許,他就要建造一座環繞太陽的超級強子對撞機,而現在條件已經成熟了。
這將是一個半徑達到8千萬公里、周長5億公里的超級科研裝置,比之前最大的歐洲強子對撞機不到30公里的周長超出了幾個數量級。
這臺超級強子對撞機主體部分加速通道雖然直徑只有3米,而且因為是建造在太空中,相關構造要簡單得多。
但加速通道長達5億公里,這將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巨大的人造建築和裝置。
這樣的世紀工程需要人類社會的共同投入才可能完成,在太陽系人類聯邦成立前根本不可能實施。
就算亞洲聯邦有這個經濟實力,也不可能在並不太平的環境中傾盡國力來完成這項看似並不重要的工程。
當1個月前鍾成向路遙提出這個計劃時,路遙就問他為什麼一定要建造這樣巨大的強子對撞機,弄個小一點的不行嗎?
就在崑崙城與天宮城之間的幾萬公里天梯中建造一臺直線式強子對撞機,造價還不到鍾成計劃中的對撞機的千分之一。
其實這也是當前科學界的主流思想,已經有人向路遙提交方案了。
鍾成只得為路遙科普了一下。
簡單來說就是想要把對撞前粒子的能量提高,再提高。
能量越高,越能開啟更小的粒子,讓人類知道其中的結構。
而要提高粒子能量,就需要更長的加速距離,所以對撞機越大越好。
如果可能,鍾成甚至想把這臺超級強子對撞機建在土星外圍的環太陽軌道上。
過去幾十年來,物理學家不斷在細節上加深對構成宇宙的基本粒子及其互動作用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