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武俠修真>五代簫劍錄> 第二卷 秋水長天 第一百四十章 少夫少妻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卷 秋水長天 第一百四十章 少夫少妻 (1 / 2)

柴嫣見這船伕說得煞有介事,不禁好奇起那楚老大是什麼大人物。她按著江湖裡“一堂三門四派五幫”各門派有名有姓的人物一一想了一遍,想到最後,突然禁不住掩嘴笑道:“你說的楚老大,莫非是那海鯊幫的楚風?”

那船伕見柴嫣不以為意,當下微微吃驚道:“姑娘,你大概是沒見過世面。咱們在水上營生的求個平安,這邊走水道的,都得給楚老大幾分面子,這才不會有麻煩。”

柴嫣哈哈笑道:“你說的這個楚老大,本姑娘又不是沒有見過,也沒什麼了不起。”

船伕見柴嫣提起楚風態度輕蔑,當下搔搔頭皮,靠到聶遠和柴嫣跟前壓低聲音道:“你們兩個年輕後輩就是不知道天高地厚!你們沒見過,就聽小老兒我給你們說說,你們自然就知道害怕了。那楚老大啊,單說長相就不是面善之人,我們靠水吃飯的兄弟們都說他是水鬼在世,在江上得罪了他,最後被餵了魚的不知有多少!”

當初在潞州英雄會時,柴榮以一根荊條擊敗楚風、甘震二人聯手,柴嫣雖未來得及親眼見到,但之後也聽旁人講述於她。此時她想起那時楚風被縛的場面,又聽眼前這古里古怪的老頭說得天花亂墜,兩下對比,又禁不住“格格”笑出聲來。

那船伕臉色突變道:“小姑娘,你調皮頑劣,把小老兒的話當耳旁風,早晚要惹上麻煩。小老兒的泥菩薩也載不了你們兩個,你們若要渡江便另請高明吧!”

聶遠見柴嫣只是一門心思要取笑於這船伕,略略為她頭痛一番,自己上前好生對那船伕道:“老人家,多有得罪……”說著他從身上取出一枚碎銀交給了那船伕道:“這點銀子,付了往返船費應是足夠,在下還要向老人家打聽些事情,老丈你便收下。”

那船伕喜笑顏開,將碎銀接過手裡上下掂量掂量,收入囊中對兩人道:“還是公子大氣,方才是小老兒心急,公子莫怪。其實姑娘你在小老兒這兒說說也沒什麼,小老兒是怕你不小心被楚老大的耳目聽到了,惹上麻煩……”

柴嫣哪裡會怕什麼耳目?她正搶著想要反駁,聶遠連忙將她攔住,問那船伕道:“老人家可否與在下說說,那楚老大為何這麼厲害?莫非是他武功高強麼?”

船伕收了聶遠錢財,心情愉悅,便與他慢慢講道:“這楚老大啊,要說武功其實也就尋常,小老兒載過天南海北的客人,見過武功比他更厲害的。楚老大厲害在兩個地方,一是他水性和游魚一般無二,過江的人若是得罪了他,就如得罪了水鬼一般,要時時擔驚受怕。”

船伕說到此時“嘿嘿”頓了一下,才又繼續說道:“不過跑江湖的都知道一句話,正所謂江湖不是打打殺殺,更多的是人情世故。這二就更厲害了,您二位知道這江湖上最厲害的幾大幫派麼?楚老大上頭可是有海鯊幫的老幫主罩著,到了這邊地界,誰敢找老幫主的茬子?”

柴嫣復又笑道:“看來這海鯊幫倒真是一方地頭蛇,不過本姑娘可不害怕。”

船伕朝柴嫣哂笑一聲道:“姑娘這便是你孤陋寡聞了,你以為這天下水路大大小小的舵頭水寨,為何就海鯊幫一家獨大?誰在海鯊幫背後操持,這邊地界誰不知道?”

這正印證了聶遠猜測,海鯊幫背後勢力自然是吳國大元帥的兵馬家業。但他又心生另一層疑惑,便直截了當問船伕道:“老人家,此處並非吳國疆域,海鯊幫如何將觸手伸到了這裡?”

船伕當下顯得十分驚詫道:“吳國?怎麼兩位還沒聽說?”

聶遠和柴嫣對視一眼,茫然地朝那船伕搖了搖頭,那船伕繼續道:“其實這訊息小老兒我也是前幾日才聽過路人說的,現在那金陵城啊,已經不姓楊了,那國號啊,也不叫吳了。”

柴嫣登時吃了一驚,怔怔看了聶遠一眼,聶遠卻並不覺得驚訝,又問船伕道:“那金陵城現在可是姓徐?”

船伕搖搖頭道:“大元帥本來倒是姓徐,現在已經改作姓李啦!人家起先姓徐只是跟著義父姓氏。大元帥可是前朝憲宗皇帝之子建王的四世孫,國號便喚作大唐!”

柴嫣緊接著應道:“又來一個大唐,還說是什麼四世孫,我看八成是胡說八道、巧立大名。”

船伕眯起眼睛呵呵笑道:“姑娘還沒過江,任姑娘怎麼說。待到過了長江,姑娘說話可就要注意些了。”

聶遠接過話對船伕道:“多謝老丈提點,敢問老丈,那大元帥徐知誥從吳王楊溥手中奪去皇位,是動兵了麼?”

船伕搖搖頭道:“這小老兒我便不知道了,你們上了船問問走南闖北的江湖人,或許有曉得的。不過那海鯊幫楚老大啊,這下便更沒人惹得起嘍……不說了不說了,在水上營生講究小心駛得萬年船,正是禍從口出,小老兒我再說就說多了。”

聶遠向船伕一拱手道:“多謝老丈,你且去忙吧,我二人就在這附近等候,你發船時我們自會過去。”

船伕擺了擺手應下,便又去招攬起其他渡江的客人。聶遠和柴嫣沿江走了許久看漢水北岸光景,因北地正是烽火狼煙,多有人在渡頭等待渡江南下。二人中午粗略吃了些東西,便上了那船伕的大船。

這船乃是改自艨艟鬥艦,周圍立有女牆,開設箭孔。這鬥艦本能容納七八十人,改做客船後建了屋簷茶桌,帶馬的行者又需多算上一個人頭,因此拉運來往行者時僅載不足四十人。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