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也證明了,早期發家的那批人,基本都是撐不過二十五年的企業壽命“詛咒”,在二十世紀末迎來了倒閉潮。
有個笑話,改革開放初期,各地政府想要在早期致富方面樹立典型,紛紛派出各路記者,尋訪、報道各個大名鼎鼎的“百萬元”戶。
結果報道剛登出來,幾天前的採訪的百萬富翁就因為生產原料價格暴漲,無法按時完成訂單、無力賠償違約金而被告上法庭。
百萬富翁短短几天時間就成了“百萬負翁”!
街頭巷尾都把報紙上的故事當做笑話來講。
……
陸坤現在要做的就是攢錢攢錢再攢錢,低調低調再低調!跟著打順風仗就好。
跟風炒作沙姜起家,畢竟好說不好聽。
在中國,很多時候,一個好的名聲甚至能夠成為一張護身符!
相反的,如果一個人的名聲壞了,那對於企業和企業所有者來說,真的是猶如天塌地陷一般。
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某想。
曾經甚至被視為民族脊樑,中國政府高新技術領域遮羞布的行業先驅,名聲壞了之後,洗了那麼多年照樣洗不白。甚至有不少網友自帶乾糧地在網上全面黑。
這個時代,大家的屁股都不乾淨,所以低調就至關重要了。
中國百富榜甚至被商人們稱為殺豬榜,幾乎每一個上榜了的人都不由得戰戰兢兢,就怕懸在脖子上的那一刀會砍下來。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
媒體對於深挖富商們的各種黑料,那簡直就是熟門熟路。
富商們的起家黑料被爆出來,政府迫於輿論壓力,也不得不提起砍刀殺人。
基本上是商人們一上“中國百富榜”兩三個月,榜上的人名就悄悄地少了一小半。
也因此,資本家們都把自家刻意地包裝起來,要麼儘可能地低調,要麼就儘可能地表現得更有良心。
在八九十年代甚至是二十一世紀初,有許多地方小報為了奪人眼球,紛紛以“無良資本家面對乞丐一毛不拔”、“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千萬富豪竟然對少女做這種事……”等標題吸引吃瓜群眾。甚至一些頗有影響力的大報也紛紛跟進。
在一片風聲鶴唳之下,屁股不乾淨的,要麼就是趕緊洗白,要麼就得把頭縮排褲襠藏起來。
換句話說,在那個時候在火車上提著大麻袋、渾身上下散發著臭烘烘的氣味的老農民模樣人,很可能是百萬富翁。
八九十年代是整個中國最瘋狂的年代,也是如野火般熾烈燃燒的年代。
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以“穩中求進為前提,遵循“摸著石頭過河”的原則,在部分地區先行先試,先積累出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後,再逐步推開。
各行各業都呈現出熱火朝天的場面,經濟建設領域百花齊放,成就斐然。
陸坤知道,唯有跟著大勢走,最終才能出人頭地,逆著潮流闖,唯有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