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坤知道,1989版的“姜你軍”事件就快要上演了。
對陸坤來說,這一次至關重要的發家機遇,不容有失。
1989年11月下旬開始,安桂省內的沙姜價格就會開始一連串的暴漲,甚至漲到了極其恐怖的十幾元一斤!
如果陸坤不是在前世經歷過,恐怕他也會認為這是天方夜譚!
要知道,這是1989年,十塊錢都能買到四五斤豬肉了。
而在1989年11月上旬之前,沙姜價格一直都是不瘟不火,在五六毛錢左右一斤的價格區間內徘徊。
不過短短半個月,沙姜便由原來的每市斤五六毛錢暴漲到十幾元每市斤,價格足足翻了二十多倍!
很明顯,這不是正常的市場供需失衡,而是有大批的資本在做高“沙姜”這一農產品,人為地製造沙姜原材料供應緊長的局面,以達到獲取鉅額利益的目的。
在改革開放初期,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這樣的事情在當時的社會並不少見。
“姜你軍”、“蘋什麼”、“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油他去”等擾亂市場、哄抬物價的事件,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1989年的沙姜價格暴漲事件,來得快去得也快。
前前後後只有三個月時間,及時撤退的人賺得盆滿缽滿,墊後的要麼大筆資金被套牢,要麼就是被抓了當典型。
前世沙姜價格暴漲的時候,陸坤還窩在農村裡,沒能接觸到這些秘密,白白錯失了在其中分一杯羹的良機。
這輩子他可不會讓這個好機會平白溜走。
村裡人倒是也有人種沙姜賺了錢,不過農民想要和資本家鬥智鬥勇,顯然是痴心妄想。
有不少村裡人在沙姜價格暴漲之前就已經把沙姜早早地賣了出去,即便是沒賣出去的,看著沙姜價格不斷走高,也不敢再賣了,心裡想著沙姜價格還會接著漲或是明年沙姜更貴,把剩下的都留種。
甚至還有不少老農在沙姜價格攀高至十幾元的時候還入手了不少沙姜,留做來年的種子,最終賠得乾乾淨淨。
距離生薑價格發生劇烈波動還有近兩個月,在這兩個月裡,陸坤都在拼命地攢本錢。
……
“唉……還是重生晚了點”,陸坤擦了把汗,在心裡嘆道。要是早重生幾個月,家裡的兩畝地就不中糧食,直接種沙姜,到時候輕鬆便能賺好幾萬。
……
在不少人眼裡,八九十年代的錢特別好掙,就像是遍地黃金一樣,隨便撿。
其實不然。
八九十年代期間,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還不是那麼健全,法律法規也有很多的漏洞可鑽。
國內國外的一些不法商人在違法犯罪的邊緣瘋狂試探,甚至鋌而走險地操縱各種生產資料的價格暴漲暴跌,謀取了巨大的經濟利益。
八九十年代的小作坊主、小工廠主受到資本力量的影響,多是今日百萬富翁,明日百萬負翁。
改革開放初期,國家鼓勵人們下海經商,不少人成為先行者,嚐到了甜頭,一躍而起,成為“萬元戶”、“百萬元戶”……
其實這些人能夠發家,跟他們自身的管理能力並無直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