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民倉的設立,在皇帝心中呈現,自然而然就順利的在御前會議中討論。
微縮版御前會議只有五人。
皇帝居中,每個四人分列兩旁。
此時的內閣,在紹武朝經過多年的發展,真正意義上的成為了決策部門。
八部九卿,成其下屬,只有執行權。
以往那種六部都能參加會議的大御前會議,自然就削減了許多。
畢竟中國的規矩,大事開小會,小事開大會。
如此這般,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大明特色的內閣集權制。
當然了,由於內閣之中人數不定,權力的劃分也就沒那麼的死板。
換句話來說,除了內閣首輔慣例掌控財部外,其他各部則靠博弈和威望,自己爭取。
當然啦,如果有皇帝的助益,自然就非常一般了。
如,本來吏部由馮顯宗主持,但凡涉及到刑部的內容,都是由其票擬,在內閣會議中確定,再讓奏皇帝批紅。
但如果皇帝卻對他的票擬三番五次的留中,甚至是駁回,自然就影響他對刑部的掌控。
威望,能力,皇恩,缺一不可,三者又同樣重要。
如今,內閣首輔閻崇信負責財部、民部,禮部;次輔朱謀則是戶部和工部。
馮顯宗掌管吏部。
堵胤錫則掌管刑部和兵部。
在各自的部門,他們自然擁有著絕對的發言權,而一旦涉及到人事,尤其是五品以上的官員,自然要互相妥協才能辦下。
內閣舉薦名單,至少要三個人。
若是沒有滿意的,皇帝也可以自行新增人選,這是他的特權。
而對於軍權,京營、邊軍、巡防營,則是皇帝的一言堂,內閣的建議權,都要看皇帝的眼色。
除此以外,作為監察部門,朱誼汐深刻吸取了前明監察失控,御史們排著隊脫褲子打廷杖的事。
宋朝的御史制度不錯。
所以,都察院的一應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內閣不得插手。
同時,對於皇帝的諫言權,全部聚攏到了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僉都御史的手中。
他們六人,可以對內閣八部直接彈劾,同時負責對皇帝諫言。